近年来,国内发生的PPP项目失败案例引发了学者们对风险管理这一议题的广泛关注。为了探究城市公用事业PPP供给模式的政策风险及其生成机制,本文以深圳市福田区的养老PPP项目发展为例,从上级政府、地方政府、养老机构三个行动主体出发,运用压力型体制、信息不对称和资产专用性理论构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我国实行对上负责的行政体制,上级政府下达的各项考核指标对地方政府产生了政治性压力,地方政府在此压力下采取了运动式整治等治理手段,最终造成地方政策频繁转变、政策系统稳定性不足、养老事业发展的整体性规划受到影响。同时公共部门与公共服务使用者、私营部门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地方政府对市场需求不敏感、对社会资本运营信息获取不足导致合同设计与管理出现问题。此外,养老作为高投入且高资产专用性的行业,社会资本方无法在不损害生产价值的前提下轻易转变资产用途,因此抗政策风险能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