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历了初级产品生产、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以及后工业化等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跃升,产业结构实现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化和提升。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相伴相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我国城市化率接近60%,人口日益向大中城市集中,人口超过500万的特大城市和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显著增加,围绕特大城市以及以特大城市为核心形成的城市群一直引领着我国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产业集聚、产业再集聚的发生都首先出现在特大城市以及超大城市。
本章将重点介绍我国特大城市的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现状,分区域、分组别对产业再集聚与产业升级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均出现以特大城市为核心的“中心-外围”模式,而东北部地区的“产业疏散—承接”模式并不显著。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再集聚均对产业升级具有促进作用,相比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更大,且存在区域异质性。此外,特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再集聚对本地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呈“U”形,周边城市制造业再集聚对本地产业结构升级呈倒“U”形。
鉴于我国产业再集聚与产业升级的实证研究结果,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事实,本章选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作为我国特大城市及其衍生群的代表,对其产业再集聚态势进行分析,总结出总部经济集聚、功能区集聚、专业化集聚三种产业再集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