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贵州蜡染的产业化仅限于各产地小范围的市场交换。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顺应拓宽国际贸易的客观需求,以安顺蜡染总厂为代表的一批国营蜡染厂相继成立,并在短期内为贵州的外汇创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蜡染厂在20世纪90年代步入鼎盛时期,随之逐步被遍地而起的蜡染小作坊所取代。整个贵州蜡染产业在1999年昆明世博会前后发展至顶峰,之后因内部恶性竞争、用工成本上升、其他工艺品兴起等逐步衰落。随着21世纪以来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益重视,尤其是在相关的“生产性保护”政策支持下,贵州不少地区又兴起了一批新的蜡染企业。不仅如此,当下贵州蜡染的产业化模式又呈现一些新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