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可能性》一书引论,整体呈现了本书的11个主题篇章,认为它们各自都具有完整、自洽和自成一体的逻辑和结构,其内容是基于学术期刊独立发表过的文章。与此同时,各篇章之间又有紧密的内在关联,在宏观和长期视角下,从不同维度阐释经济社会发展相关主题。作为作者,我尽力以一种阶段界定分明、观察角度多重、线索贯穿始终的方式,把这些主题收录在一个完整的框架中,实现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全过程和一致性叙事。为了较为清晰地显示这一意图,较好地达到预期目标,在结构上作者将本书划分为三个板块,分别为上篇“人口与经济关系范式”、中篇“分享不断提高的生产率”和下篇“以社会流动提高生育率”。
蔡昉: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十五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劳动经济学会会长,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副理事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非洲研究院院长,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人口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减贫等。著有《人口负增长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挑战与机遇》《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意义》《中国经济增长展望: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成长的烦恼:中国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及应对》等等。近年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人口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发展百人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