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2023~2024年我国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及服务需求,本研究联合79家合作单位,共采集调查总样本173237人,抽取成年人核心样本6871人。成年人核心样本覆盖不同性别、年龄、户籍、学历、职业和收入群体,男性占43.5%,女性占56.5%,平均年龄为39.9岁;城镇户口占58.1%,农村户口占41.9%。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成年人群的抑郁风险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女性抑郁风险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更为突出。焦虑风险水平与抑郁风险水平一样呈现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现象,女性焦虑风险水平高于男性,城市户口人群焦虑风险水平总体高于农村户口人群。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婚姻状况、工作时长、体质指数、运动水平、网络购物频率等均与心理健康水平有关。已婚人群的抑郁风险水平低于其他婚姻状况人群;工作时长为“10小时以上”组的抑郁风险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体质指数正常和超重人群的抑郁风险水平相对较低;随着每周运动频率的提高,抑郁风险水平逐渐下降;网络购物频率增加,抑郁风险水平升高,尤其是在女性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在国民心理健康服务状况方面,调查发现,约59%的受访者认为心理咨询服务便利,而73%的使用过心理咨询的受访者表示满意,这一比例与上一年相比略有提高。在心理健康素养方面,调查发现,心理健康知识水平的达标率相对较低,特别是在子女养育、情绪调节、睡眠和心理疾病识别与治疗等方面。为提升国民心理健康水平,建议培育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心理健康素养,促进家庭和谐,平衡工作与生活,增强心理咨询服务便利性,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