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老年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报告基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全国七大地理区域采集的17250人(25~89岁)的数据,将中老年组(50岁及以上)与青年组对比,以及将中老年组进一步区分为中年、低龄老年、中龄老年和高龄老年四个年龄组,从情绪健康、认知功能、社会心理与态度等方面,对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多维度的评估。研究发现,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在增龄过程中有衰退也有保持。与年轻人相比,中老年人的整体情绪状况较好,体现为较少的负性情绪和较高的生活满意度,但是随着年龄增长,高龄老年人的情绪状况有变差的趋势,表现为更易出现焦虑情绪、生活满意度降低与心理韧性下降。中老年人群轻度认知障碍的流行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教育水平高的中老年人出现轻度认知障碍的概率较小。中老年人的老化态度较为消极,表现为老年人价值感的下降与社会负担感的上升。中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对死亡更为回避与惧怕。建议从个人、家庭和社区多层面开展中老年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与干预,提升中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与心理韧性,改善其对老龄化和死亡的态度。通过建立积极健康的老龄观,充分发挥中老年人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社会价值感。
刘笑梅: 刘笑梅,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认知老化、老年情绪发展、多领域干预研究与老年健康促进。
谢凯淇: 谢凯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老年社会心理、社交网络与健康生活方式促进。
朱心怡: 朱心怡,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认知老化、认知健康多维促进干预、老年身心健康影响因素与促进。
张铁梅: 张铁梅,博士,北京医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老年医学、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发病机制、老年健康影响因素与促进。
蔡剑平: 蔡剑平,博士,北京医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老年医学、临床药理学、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发病机制、健康影响因素人群队列。
刘德平: 刘德平,博士,北京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研究方向为临床医学、老年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
崔菊: 崔菊,博士,北京医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老年医学、临床药理学、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发病机制。
李娟: 李娟,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认知老化及其脑神经机制、老年期阿尔茨海默病和抑郁的早期识别与干预、老年心理健康模型、老年身心健康影响因素与促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