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2003~2010年不同社会群体人口数量动态
类似的动态变化表明俄罗斯中产阶级形成的过程仍在持续,其中除了核心部分外,还有大量的外围群体,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外部经济水平的影响。因此,中产阶级外围层的居民有时候能进入中产阶级之列,成为中产阶级核心外围层的成员,有时候又转到远外围层。与此同时,在2008~2010年,中产阶级人口数量的波动首先与2009年的经济危机紧密联系,此时俄罗斯人口对自己社会地位的个人评价急速降低,而正是这一准则成为阻碍人们进入中产阶级的最基本因素(同时在经济危机之前,在2008年,那些不符合社会职业地位特征的人60%进入了中产阶级行列;在2010年,这再次成为阻止人们进入中产阶级行列的首要因素)。因此,这场经济危机致使人们自我评价跌落,这同样也反映出在劳动力市场上,俄罗斯中产阶级外围部分地位的不持久和不稳定,也使中产阶级数量减少。这也是对如下事实的反映:在现阶段俄罗斯中产阶级是异质的,其外部边界暂时还很松散,要发生变化也是和其外部条件紧密相连的。
中产阶级的这种异质性同样也与他所从属群组代表的社会条件相联系。这些数据显示,与其周边以及其他阶层的居民比较,中产阶级的核心部分有更多来自共和国和州中心的居民,部分也来自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中产阶级核心部分中这些居民的比例有40%,而在外围层中有29%,在远外围层中这一比例达到26%,而在其他阶层中,在大城市中进行早期社会化的人则只达到1/5。在农村进行早期社会化的群体比例明显比在其他阶层中要低(在中产阶级中是1/4多一点,在此阶层是1/3,而在其他阶层中占到将近一半;此外,中产阶级的核心层中来自大城市的人的比例与外围层的相比也要多,见图2)。
图2 2010年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代表们中进行关于“您住在哪里?什么时候开始上学?”调查的结果
那些在大城市里经过社会化的人更有可能成为中产阶级。然而同样也可发现,即便是在中产阶级的核心部分里,大多数人也是来自“小俄罗斯”。这很可能会对社会实体形成过程的性质产生影响,也反映出其代表们的意识特征和行为方式。在分析俄罗斯中产阶级的特征和性质的时候,有必要指出一个事实,即实际上中产阶级2/3的人口都是在乡村或者区中心进行了早期社会化。
当谈到中产阶级代表们的社会化条件问题时,应该说说他们父母们的受教育水平。这一因素对他们从属于何种社会阶层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正如分析所显示的,中产阶级代表们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要比其他阶层代表们父母的受教育水平高得多;除此之外,中产阶级核心部分的成员在此方面也与中产阶级外围次一层的人有所不同。
图3 2010年不同社会阶层居民父母教育水平
因此,中产阶级之间质的差异,可以追溯到其父母受教育水平上,尤其是中产阶级核心部分和其他阶层居民的差异,更是如此。如果说在其他阶层中,父母受教育程度都低于中等教育水平,仅仅有9%的父母一方或者双方接受过高等教育,那么在中产阶级核心层里有44%的父母一方或者双方接受过高等教育,只有21%未接受过第二阶段的职业教育培训。而对整个中产阶级来说,这一数据比例相应的是35%和30%。
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应该指出,在俄罗斯中产阶级中有23%的人拥有中等受教育水平以下的文化程度(而这中间72%的人是中产阶级外围次一层的,中产阶级核心层没有类似的现象)。基本上大多数这样的俄罗斯人都是其他阶层人士,既不属于中产阶级核心层,也不属于外围层。
因此,中产阶级的来源主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然而考虑到父母双方都有高等学历的公民在中产阶级中占到不足一半,很明显,现如今在中产阶级中存在大量的外部涌入。然而这种异质性随着中产阶级跨代再生产将会部分消除,所以现在中产阶级的孩子自身之间的条件与其父辈相比已经非常相似,他们有共同的标准和准则。
现在我们来看现阶段不同部门(企业类型)、不同岗位中产阶级的基本收入(见图4)。
图4 2010年不同社会群体在不同行业部门的基本收入(对工作人员来说)
在中产阶级中有一半多的人(51%)就业于国企,1/3多的人在私营企业或者个体企业中就业。我们也注意到,中产阶级外围层人士在企业类型中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也可以说明,在这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巨大差异首先和经济地位有很大的关系。在中产阶级核心层中有超过60%的人是国有企业的职员。俄罗斯中产阶级的这种特点不可能不影响其成员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以及人力资本方面的收入等。
俄罗斯中产阶级结构位置的重要特性以及俄罗斯中产阶级形成的过程与西方形成过程的不同都在于此。除此之外,中产阶级在俄罗斯形成的时间要晚得多,而结构性位置的特征就在于有一个较为集中的公共部门。因此如果西方中产阶级的代表走入市场是为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资产——人力资本的话,那么在俄罗斯,中产阶级和现有市场机制所拥有的资产并不是同一的,尽管他们部分已通过二次就业机制实现[数据显示,俄罗斯中产阶级与其他阶层相比更容易(17%)在几个地方做兼职,31%的人兼职或者是有额外加班,而类似的数据统计在未进入中产阶级阶层的外围层中相应的是10%、25%]。
俄罗斯中产阶级虽然因国家部门结构性位置而有局限性,但这一位置是其重要的特征,传统上与中产阶级紧密相关——与强大的资源、自主劳动和劳动策略息息相关。特别是,俄罗斯中产阶级的结构性位置的特征在生产关系体系中与工作场所中更高的权力相联系。
图5 2010年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调查者对企业工作策略的影响程度的评价
59%的中产阶级成员可以在企业范围内或者在他们所在的部门里对整个决策产生影响。在中产阶级核心层该比例达到70%,次一层这一比例将近一半,远外围层却少于40%,在其他阶层中仅仅占到1/4。
这些差异自然与中产阶级和其他社会阶层不同的职业结构相联系。但总体来说,与领导位置相比较,权力资源在中产阶级中更普及,这也证明了它在这一领域的位置。
除此之外,数据表明,中产阶级结构性位置的特征是:它的成员们拥有更多机会发展,他们有固定的职业轨道,而其他社会阶层是不具有的。
图6 在过去五年里(2006~2010)俄罗斯不同社会阶层居民职业地位的改变(工作人员)
因此,中产阶级核心层46%的人和中产阶级外围层27%的人在近五年里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远外围层15%的人得到提升,在其他阶层人群中有9%的人(同时7%的人降职)得到提升。这也证实了中产阶级结构性位置的基本特征:中产阶级成员的典型工作场所是有强大的资源、更强的自我认同程度以及职业策略。
然而,现阶段俄罗斯中产阶级的形成特征不仅表现在它的结构性位置特性上,而且表现在形成这种社会阶层的非同时性以及不同群组间和不同领域里的意识与行为方式。这会影响到中产阶级实现社会功能的能力。
这些数据显示,俄罗斯中产阶级在形成的现阶段,为创新实践做了最好的“传播者”——在休闲娱乐领域内使用了各种信息技术和新的消费品等。与此同时,这一普及趋势是从核心层到外围层,然后才到远外围层,逐渐“趋于平息”。相关数据显示,特别是在中产阶级中电脑技术的运用构建了新的生活方式,这成为他们掌握创新技能的最重要的成果和表现。
表1 2010年中产阶级和其他社会阶层居民的信息技术使用情况
从表1的数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产阶级(包括核心层和外围层)区别于其他阶层的就是拥有电脑的数量、使用电脑和互联网的频率这几个方面。电脑和互联网进入中产阶级各个领域的生活,可以用来提高工作技能,还可以将其运用到私人生活、休闲以及工作中。从掌握与使用信息科技有关的创新实践的观点来看,中产阶级区别于其他阶层的主要特征清楚地表现在质上。这样,83%的中产阶层都有电脑,而在远外围层和其他阶层中电脑拥有者不足一半,中产阶级中有56%的人每周使用互联网若干次,其他阶层中只有1/5。
在中产阶级中,集体意识的形成是极为成功的,但这一过程还远远没有完成。下面我们用数据和基本特征勾画一下不同阶层的居民对于市场竞争的态度和个人意识特征。
从得到的数据中很明显就可以看到,中产阶级的人群对市场条件的耐受性要比其他阶层高。如此一来,大多数中产阶级成员都同意竞争也是一种财富的观点,并且认为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然而,他们并没有观察到质的差异:超过一半的中产阶级和其他居民总体上都选择接受新的市场条件。尽管如此,中产阶级和其他社会阶层量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除此之外,中产阶级的成员比其他任何成员都更倾向于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并且期望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个体,也要求生活得比别人好。在他们中间,那种外部的墨守成规并不适用:譬如他们在生活中的角色要受外部环境的限制或者至少会反映传统的思维方式。因此,在价值观和个人意识层面,中产阶级成员在现代社会环境中表现得更成功。另外,中产阶级核心层在经济上表现得更成功。在这两个问题上做出选择的比例分别是,中产阶级核心层占到50%,外围层是34%,其他社会阶层的居民是22%。
表2 不同社会阶层价值取向的选择判断结论(2010年)
因此,从一方面来说,俄罗斯中产阶级在整体上完成了充当民族文化载体的功能,这就允许其能够成功地起到一体化和稳定的作用。从另一方面来看,对中产阶级生活环境类型和价值取向的分析,证明了中产阶级代表在他们所接受的价值条件下起到的调节作用。谈到中产阶级政治意识和行为的形成,这方面它们仍然还是落后的。我们来绘制出中产阶级成员关于理想政治体制方面的意识形态图。
表3 中产阶级的代表们对理想政治体制的各个方面的不同态度(2010年)
中产阶级政治意识形态的形成图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远远不是那么单一。从一方面来看,绝大多数中产阶级同意这一观点: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坚持自己的观点,几乎60%的人认为,无政治反对派的真正的民主是不可能存在的。从另一方面来说,60%的中产阶级确定,政治反对派的主要任务不是批评政府,而是协助其做好工作。从西方国家典型的民主制度来看,这一结论就违背了现代中产阶级所提倡的观念。这就证实了下面一点:西方现代社会典型的政治意识,对俄罗斯的中产阶级还是不合适的。不管是整个俄罗斯中产阶级,还是其核心层暂时还不能在政治领域独当一面。这一结论中的中产阶级成员如何捍卫自己的利益,以及通过怎样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些统计资料都给予了说明。
在回答如何捍卫自己的利益的问题时,我们采用了2008年调查的近些年的结果,大多数中产阶级回答说没有这种必要(58%)。在远外围层中这一比例是52%,在其他阶层中占到不足一半。然而相关数据显示,中产阶级与其他阶层居民相比较,具有良好的物质条件,但在意识方面并不明显。如果仅仅是考虑那些认为有必要的俄罗斯人,则只有超过一半(57%)的中产阶级并未采取任何积极行动,并认为这样做是徒劳的。这一比例相当高,但在其他人群中,比例还要高,在远外围层达到66%,在其他阶层中是88%。至于谈到中产阶级在保护自己权益的时候采取的较为流行的办法,23%的中产阶级都是通过个人关系来达到。在外围层中这一比例是15%,而在其他阶层中仅仅占到11%。这些差异不仅表明当谈到中产阶级成员们的直接利益时他们的积极性,更表明中产阶级有更多机会借助社会资本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而较之其他阶层,中产阶级则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
在中产阶级中利用其他手段保护自己利益的比例就要低许多。他们中仅仅有11%的人在保护自我利益时求助法院,11%的人依赖国家和社会机关,4%的人参加工会和政党组织。类似的比例虽比远外围层和其他社会阶层要高得多,但终归说明了中产阶级在社会政治团体中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种状况很可能是受外部环境和体制制约的结果,但还是可以说明中产阶级的意识特征。考虑到体制上的障碍以及求助法院和当局的时间长等因素,中产阶级利用他们的社会资本或一些非正规的渠道就成了最为合理的方式。在中产阶级中,通过个人关系或者协商解决处理个人问题以维护自己权益的人达到28%,与此同时,在外围层和其他社会阶层居民中这一比例明显要低得多,相应是18%和16%。
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状况就意味着,在俄罗斯社会中中产阶级还未准备好以自己独立的力量来结成一个统一的社会实体,并且这种保护自我权益的过程发生在个人身上,并不在一个团体内,目前也还没有一个类似的正式团体机构。因此,中产阶级还未准备好以自己单一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应当指出,这阻碍了中产阶级的利益。因此,与其他社会阶层的居民相比较,中产阶级在尽力维护自我权益,但在现阶段,他们还没有巩固集体防务的基础。甚至可以说,现代的俄罗斯中产阶级作为一个社会实体没有足够的谈判能力,从这个观点来看,它对国家发展的影响也是非常有争议的。
最后我们来关注一下中产阶级成员的个人资本问题,这与它的异质性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数据显示,总体来说中产阶级成功实现了人力资本高水平的劳动力再生功能(中产阶级成员往往自我投资并为子女投资,提高自身教育水平,掌握新技能等)。然而近些年出现在这一领域的趋势是(从2003年到2009年),中产阶级成员的人力资本投资在逐渐降低(无论是自我投资,还是对其子女的),那么这对它实现上述功能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尽管在近几年里,用于个人和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在加强,但是它仍然低于2003年,尤其是在教育服务方面。
图7 中产阶级成员在使用有偿服务方面的动态变化
在这一问题上中产阶级的异质性再次暴露无遗,外围层在自我人力资本的投资上要比核心层低得多。例如近三年来,中产阶级核心层只有24%的人未进行知识更新,而这一比例在外围层达到一半之多(58%)。这些数据存在于中产阶级各个群体之间。这种结构性位置很少会涉及职业的提升(比如,中产阶级外围层的成员只有12%有机会得到提升,核心层也只有34%),这也就成了对一定素质的人力资本经济需求不足的信号,导致人力资本投资的降低。
同样重要的是,在中产阶级核心层中,通过更新知识、获得技能提高人力资本并不能表明文化资本的高低。在这个问题上那些在乡村地区进行了早期社会化的中产阶级成员就有一点落后,但对那些其他社会阶层的居民,无论其最初进行社会化的城市规模大小,在人力资本的投资水平与其家长的教育水平上是十分接近的。在外围层中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掌握取决于他们的文化资本水平,那些更新自己知识的比例是随着初步社会化城市规模和父母教育水平的增长而增大的。因此,在中产阶级核心层里针对本人和子女的人力资本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模式,形成一种要求投资的核心资产意识。在外围层里,这种投资的作用与中产阶级根深蒂固的文化特征在许多方面都是非常有争议的,并且投资水平也低。在未来,这种情况将会导致中产阶级的进一步分化,在新经济(知识经济)条件下,中产阶级核心层和外围层的居民可能会有不同的命运。
最后我们来看看中产阶级现代化的潜力问题。由国家领导机构提出的实现现代化的方针引出了现代化的潜在职权问题。正是基于此,准确地说,中产阶级的核心层比其他部分更稳定,也实现了部门的现代化,进而可能使国家整体现代化。在这些条件下重要的是要明白,什么样的特征是中产阶级所接纳的现代化社会所独具的,什么样的不是,以及现代化进程的意识和行为在怎样的领域内是成功的,怎样的是落后的。
关于经济现代化的问题,中产阶级核心层已经准备妥当。在这个阶层中聚集了大量俄罗斯社会的高学历者,他们掌握了高水平的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本,并且善于有效投资。但是,俄罗斯中产阶级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做得还远远不够(因此,现在61%的中产阶级核心层的居民把自己的工作视为一种自我实现的手段,这一比例在外围层中占到43%,远外围层是1/3,在其他社会阶层中是1/5),只有16%的人愿意将突如其来的100万卢布用于自我享受生活,而不是用来投资。
如上面所言,中产阶级采用高水平信息科技技术,促使他们成为新经济劳动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中产阶级核心外围层的居民优于其他阶层居民。然而,其成员在人力资本投资上的动态变化表明,对外围层来说,在新经济条件下能否成功运作是无法预测的。从各方面来看,在中产阶级中将会发生近十年来蔓延西方国家(Castells,2002)的两极分化,中产阶级核心层将占据主要地位,与外围层地位的区别越来越大。
社会文化现代化在中产阶级中进行得非常成功。上面我们已经展示了在中产阶级中形成的一种非主流意识类型,这与其他社会阶层居民的因循守旧和墨守成规的价值观是有所区别的(在同一群组物质水平相似的居民中,这一发展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在远外围层和其他阶层的居民中,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足以达到中产阶级的水平,但他们在外部形式上始终是墨守成规的)。中产阶级核心层与其他社会阶层的区别很明显地表现在他们对传统价值观和现代价值观的选择上,59%的中产阶级核心层居民认为,最主要的是要锐意进取,并要不断创新。而与此同时,其他社会阶层中有一半多的人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传统习俗、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在中产阶级中同样也形成了一种管理规划模式。因此,实际上近3/4的核心层居民(73%)至少在短期内会计划自己的生活。在外围层中,这一比例达到61%,而在远外围层和其他社会阶层中规划自己生活的人的比例不足一半(43%)。也就是说,在这个问题上,中产阶级核心层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居民有质的区别。
谈到政治现代化,如上所述,中产阶级尤其是核心层,在这一领域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暂时还是没有意义的。现代发达社会所形成的典型的政治意识,相对于俄罗斯社会中产阶级而言还是不合适的。无论是俄罗斯整个中产阶级,还是其核心层都不能按照西方的模式成为政治现代化的实体。
综上所述,教育水平、社会职业地位、物质条件以及在社会中自我地位的评估可以将俄罗斯社会的中产阶级划分出来,其数量在2008年时几乎达到社会居民的1/3,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又缩小至1/4。2010年,中产阶级的数量重新恢复到危机前。划分出的中产阶级与其他社会阶层相比较,主要区别表现在地位、意识和行为方面。除此之外,中产阶级核心外围层的这些特点逐渐减弱。边缘群体当属中产阶级远外围层。这两个外围群体中的居民,首先在数量上占的比例极小,其次,极不稳定,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而波动(因此在经济增长或者下降期,这些外围层居民的数量都要发生变化)。这也就说明了在俄罗斯社会中中产阶级的形成还在继续着。不过中产阶级表现出的这种异质性符合外国社会学家的经验,不违背中产阶级作为一个特殊社会实体的事实。
在俄罗斯社会中,中产阶级形成的时间要比在西方国家晚得多。经济方面的结构调整也反映于此。大多数现代俄罗斯中产阶级都来自“小俄罗斯”,他们的父辈受教育程度并不高。只有极少数是中产阶级中较为稳定的一部分,他们是城市自产的专业人士和半专业人士。还有一些来自其他社会群体,他们掌握了中产阶级的标准规则、价值观、行为方式,并且他们的孩子在中产阶级范围内社会化。
总体上我们可以说,在俄罗斯社会中作为一个社会实体,俄罗斯中产阶级的形成过程是十分活跃的,并且完善过程也是相似的。
中产阶级形成机制的问题不仅与现阶段的状况以及中产阶级结构性位置的异质性相联系,而且与形成过程的时间问题紧密相关。在中产阶级中最为活跃的则是掌握创新行为的过程,首先是掌握电脑技术。当谈到中产阶级集体意识的形成时,在一些问题上中产阶级实际上代表了所有居民的观点(比如在对待市场的耐受性问题时),实现了对国家规范和价值的中转功能。然而在对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分析上,中产阶级显示了对现代条件下更具影响力的价值的更高的认受性。然而无论是整个中产阶级还是中产阶级的核心阶层,他们在政治领域内还是无法独立行事。
因此,俄罗斯中产阶级已经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了许多主要的功能(比如吸收和传播创新技术、再生产掌握高技能的劳动力等),也成为实现经济和文化现代化的主体,尽管他们还没有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
');" class="a2">收藏20世纪中期,美国和西欧国家中产阶级的出现致使西欧国家转向后工业时代,从而也引起了产业结构和形式的变化,刺激了福利国家的出现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要分析俄罗斯社会中产阶级的存在、数量以及特征等情况,需弄清楚的首要问题在于今日俄罗斯社会处于发展的哪一阶段,以及潜在的中产阶级占社会职业结构的比例。
这一问题的答案并不明显,尤其是统计局提供的有关俄罗斯社会职业结构的数据,以及基于社会调查所得的数据,都证明在这一结构里不同部门的发展:如若一部分数据显示它是在朝着后工业社会
然而,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当把职业地位指数和人的职业教育相结合时,俄罗斯社会中产阶级就业数量的最大值就小于就业人口的50%,而对于全体人员来说,考虑到那些退休人员,就会更少一些。这种外在的结构性限制,不仅可以证明现代俄罗斯中产阶级发展的潜在局限,更大程度上也说明了今日俄罗斯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充其量可以说是从工业时代转向后工业时代,比起现今欧洲社会的现状,它更符合20世纪50~70年代西欧国家的发展状况。而且,依其对特定经济发展水平的依赖性,俄罗斯的职业结构不会很快发生变化。每一个工作岗位都要确保其工作人员潜在地属于中产阶级,而创建一个工作岗位至少需要一万多卢布,有时甚至是几十万的卢布。
与此同时,俄罗斯社会中产阶级的发展阶段和它整个名称的演化历史是完全一致的。而这也就意味着,对于现代俄罗斯来说,这一概念是非常富有成效的。但同时我们又看到,俄罗斯所谓的“老中产阶级”在社会中是完全缺失的一个群体,而这一人群在某些西欧国家能占到12%~15%,从理论层面上看待这一情况就简单多了。
我们实证分析的数据来源于全俄罗斯社会研究,即俄罗斯科学院在2003年、2008年、2009年以及2010年的研究。我们尤其引用了俄罗斯科学院全俄研究院以及俄罗斯社会科学院的一些调查,涉及“现代俄罗斯的中产阶级”(2003年3月,n=2106)、“现代俄罗斯的低保人群:他们都有哪些人?生活在哪里?期望得到什么”(2008年3月,n=1751)、“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俄罗斯的日常生活:社会学家的观点”(2010年2~3月,n=1734)。样本总体上代表着这个国家人口,而在每一个区域里,会按照居民类型、年龄和性别来选取。
类似的研究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对中产阶级的划分方法。正是由于不同研究对它的划分方法不同,现代俄罗斯社会里中产阶级的数量才在不断波动着。通过对国外(Wright,2000;McKnight,2003;Gilbert,2002)和俄罗斯本国(阿弗拉莫瓦雅,2008;别利亚耶瓦雅,2007;吉洪诺夫,2009)关于中产阶级在阶级结构中所处位置的文献分析,再考虑研究目的,我们制定出一种划分社会实体的方法,将社会中的中产阶级成员划分出来。据此我们使用了两条基本准则划分出中产阶级:第一,一定的社会职业地位特征;第二,人力资本量,以及所接受的教育水平。
在西欧国家的研究中使用到这两条准则往往就已经完全足够了。然而考虑到俄罗斯的社会条件需再引入两条准则:物质生活水平(但不是福利本身,而是俄罗斯的中产阶级作为人力资本在简单再生产中应该能够得到确保的最低水平),以及自我认同指数,目的是要淘汰掉那些意识特征和具体行为都很明显不符合中产阶级标准的落后分子。
因此在俄罗斯社会中为了区分中产阶级需要对照如下准则:①非体力劳动的特征;②至少拥有中等专业教育水平;③人均月收入不会低于该类人口的中间值,或者是耐用品的拥有量不低于社会总体人口的中间数值;④个体对自己社会地位的综合评价。
对于非工作人员来说,他是否属于中产阶级的判定准则只要符合上述三项即可,不考虑其职业地位。实证检验表明用这种方式划分出来的俄罗斯中产阶级早已包括非工作人员的代表,他们很可能将来会占据主导地位。
在实证检验研究中采用上述四项准则表明,2008年(也就是该国经济发展的繁荣期,指金融危机的前夕),中产阶级人口占到俄罗斯总人口的1/3(34%)。这一比率是相当高的,但必须考虑到中产阶级结构中的异质性。中产阶级内部可以划分出一个强有力的核心,明显表现出中产阶级的本质特点,还可以划分出一个外围边缘部分,在这一部分人口中那些本质特征正在逐渐消失。为了把中产阶级划分为核心部分和边缘部分,需重新引入两个体现在中产阶级结构中的特征,即社会职业地位和受教育水平。属于中产阶级核心的主要有受过高等教育的领导者、企业家、熟知电脑业务的专家等。核心外围中产阶级与中产阶级核心一道构成中产阶级结构,中产阶级核心远外围层的部分包括那些除了社会职业地位以外还不符合俄罗斯中产阶级任意一条划分标准的人,也就是说他们未能成为俄罗斯中产阶级,要么是因为受教育水平的限制,要么是因为物质生活水平,要么是因为自我认同程度。居民中其余的部分就是那些由于社会职业地位不符合而无法被算作中产阶级的人,甚或是那些拥有相应的中产阶级教育水平和社会职业地位,但是因为那两个附加准则即富裕程度和自我认同指数而无法被算作中产阶级。
数据显示,在经济危机之前的那段经济增长期内,中产阶级的数量也在显著增长(见图表1)。然而200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毁坏了中产阶级人口增长的良好势头。在2009年春季之前,中产阶级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从1/3缩减到1/4强(26%),经济上繁荣的城市的人口比例也从40%多减到30%。与此同时,到2010年春季之前,中产阶级的数量重新增长到1/3多(36%),恢复到2008年的水平。
图1 2003~2010年不同社会群体人口数量动态
类似的动态变化表明俄罗斯中产阶级形成的过程仍在持续,其中除了核心部分外,还有大量的外围群体,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外部经济水平的影响。因此,中产阶级外围层的居民有时候能进入中产阶级之列,成为中产阶级核心外围层的成员,有时候又转到远外围层。与此同时,在2008~2010年,中产阶级人口数量的波动首先与2009年的经济危机紧密联系,此时俄罗斯人口对自己社会地位的个人评价急速降低,而正是这一准则成为阻碍人们进入中产阶级的最基本因素(同时在经济危机之前,在2008年,那些不符合社会职业地位特征的人60%进入了中产阶级行列;在2010年,这再次成为阻止人们进入中产阶级行列的首要因素)。因此,这场经济危机致使人们自我评价跌落,这同样也反映出在劳动力市场上,俄罗斯中产阶级外围部分地位的不持久和不稳定,也使中产阶级数量减少。这也是对如下事实的反映:在现阶段俄罗斯中产阶级是异质的,其外部边界暂时还很松散,要发生变化也是和其外部条件紧密相连的。
中产阶级的这种异质性同样也与他所从属群组代表的社会条件相联系。这些数据显示,与其周边以及其他阶层的居民比较,中产阶级的核心部分有更多来自共和国和州中心的居民,部分也来自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中产阶级核心部分中这些居民的比例有40%,而在外围层中有29%,在远外围层中这一比例达到26%,而在其他阶层中,在大城市中进行早期社会化的人则只达到1/5。在农村进行早期社会化的群体比例明显比在其他阶层中要低(在中产阶级中是1/4多一点,在此阶层是1/3,而在其他阶层中占到将近一半;此外,中产阶级的核心层中来自大城市的人的比例与外围层的相比也要多,见图2)。
图2 2010年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代表们中进行关于“您住在哪里?什么时候开始上学?”调查的结果
那些在大城市里经过社会化的人更有可能成为中产阶级。然而同样也可发现,即便是在中产阶级的核心部分里,大多数人也是来自“小俄罗斯”。这很可能会对社会实体形成过程的性质产生影响,也反映出其代表们的意识特征和行为方式。在分析俄罗斯中产阶级的特征和性质的时候,有必要指出一个事实,即实际上中产阶级2/3的人口都是在乡村或者区中心进行了早期社会化。
当谈到中产阶级代表们的社会化条件问题时,应该说说他们父母们的受教育水平。这一因素对他们从属于何种社会阶层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正如分析所显示的,中产阶级代表们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要比其他阶层代表们父母的受教育水平高得多;除此之外,中产阶级核心部分的成员在此方面也与中产阶级外围次一层的人有所不同。
图3 2010年不同社会阶层居民父母教育水平
因此,中产阶级之间质的差异,可以追溯到其父母受教育水平上,尤其是中产阶级核心部分和其他阶层居民的差异,更是如此。如果说在其他阶层中,父母受教育程度都低于中等教育水平,仅仅有9%的父母一方或者双方接受过高等教育,那么在中产阶级核心层里有44%的父母一方或者双方接受过高等教育,只有21%未接受过第二阶段的职业教育培训。而对整个中产阶级来说,这一数据比例相应的是35%和30%。
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应该指出,在俄罗斯中产阶级中有23%的人拥有中等受教育水平以下的文化程度(而这中间72%的人是中产阶级外围次一层的,中产阶级核心层没有类似的现象)。基本上大多数这样的俄罗斯人都是其他阶层人士,既不属于中产阶级核心层,也不属于外围层。
因此,中产阶级的来源主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然而考虑到父母双方都有高等学历的公民在中产阶级中占到不足一半,很明显,现如今在中产阶级中存在大量的外部涌入。然而这种异质性随着中产阶级跨代再生产将会部分消除,所以现在中产阶级的孩子自身之间的条件与其父辈相比已经非常相似,他们有共同的标准和准则。
现在我们来看现阶段不同部门(企业类型)、不同岗位中产阶级的基本收入(见图4)。
图4 2010年不同社会群体在不同行业部门的基本收入(对工作人员来说)
在中产阶级中有一半多的人(51%)就业于国企,1/3多的人在私营企业或者个体企业中就业。我们也注意到,中产阶级外围层人士在企业类型中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也可以说明,在这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巨大差异首先和经济地位有很大的关系。在中产阶级核心层中有超过60%的人是国有企业的职员。俄罗斯中产阶级的这种特点不可能不影响其成员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以及人力资本方面的收入等。
俄罗斯中产阶级结构位置的重要特性以及俄罗斯中产阶级形成的过程与西方形成过程的不同都在于此。除此之外,中产阶级在俄罗斯形成的时间要晚得多,而结构性位置的特征就在于有一个较为集中的公共部门。因此如果西方中产阶级的代表走入市场是为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资产——人力资本的话,那么在俄罗斯,中产阶级和现有市场机制所拥有的资产并不是同一的,尽管他们部分已通过二次就业机制实现[数据显示,俄罗斯中产阶级与其他阶层相比更容易(17%)在几个地方做兼职,31%的人兼职或者是有额外加班,而类似的数据统计在未进入中产阶级阶层的外围层中相应的是10%、25%]。
俄罗斯中产阶级虽然因国家部门结构性位置而有局限性,但这一位置是其重要的特征,传统上与中产阶级紧密相关——与强大的资源、自主劳动和劳动策略息息相关。特别是,俄罗斯中产阶级的结构性位置的特征在生产关系体系中与工作场所中更高的权力相联系。
图5 2010年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调查者对企业工作策略的影响程度的评价
59%的中产阶级成员可以在企业范围内或者在他们所在的部门里对整个决策产生影响。在中产阶级核心层该比例达到70%,次一层这一比例将近一半,远外围层却少于40%,在其他阶层中仅仅占到1/4。
这些差异自然与中产阶级和其他社会阶层不同的职业结构相联系。但总体来说,与领导位置相比较,权力资源在中产阶级中更普及,这也证明了它在这一领域的位置。
除此之外,数据表明,中产阶级结构性位置的特征是:它的成员们拥有更多机会发展,他们有固定的职业轨道,而其他社会阶层是不具有的。
图6 在过去五年里(2006~2010)俄罗斯不同社会阶层居民职业地位的改变(工作人员)
因此,中产阶级核心层46%的人和中产阶级外围层27%的人在近五年里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远外围层15%的人得到提升,在其他阶层人群中有9%的人(同时7%的人降职)得到提升。这也证实了中产阶级结构性位置的基本特征:中产阶级成员的典型工作场所是有强大的资源、更强的自我认同程度以及职业策略。
然而,现阶段俄罗斯中产阶级的形成特征不仅表现在它的结构性位置特性上,而且表现在形成这种社会阶层的非同时性以及不同群组间和不同领域里的意识与行为方式。这会影响到中产阶级实现社会功能的能力。
这些数据显示,俄罗斯中产阶级在形成的现阶段,为创新实践做了最好的“传播者”——在休闲娱乐领域内使用了各种信息技术和新的消费品等。与此同时,这一普及趋势是从核心层到外围层,然后才到远外围层,逐渐“趋于平息”。相关数据显示,特别是在中产阶级中电脑技术的运用构建了新的生活方式,这成为他们掌握创新技能的最重要的成果和表现。
表1 2010年中产阶级和其他社会阶层居民的信息技术使用情况
从表1的数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产阶级(包括核心层和外围层)区别于其他阶层的就是拥有电脑的数量、使用电脑和互联网的频率这几个方面。电脑和互联网进入中产阶级各个领域的生活,可以用来提高工作技能,还可以将其运用到私人生活、休闲以及工作中。从掌握与使用信息科技有关的创新实践的观点来看,中产阶级区别于其他阶层的主要特征清楚地表现在质上。这样,83%的中产阶层都有电脑,而在远外围层和其他阶层中电脑拥有者不足一半,中产阶级中有56%的人每周使用互联网若干次,其他阶层中只有1/5。
在中产阶级中,集体意识的形成是极为成功的,但这一过程还远远没有完成。下面我们用数据和基本特征勾画一下不同阶层的居民对于市场竞争的态度和个人意识特征。
从得到的数据中很明显就可以看到,中产阶级的人群对市场条件的耐受性要比其他阶层高。如此一来,大多数中产阶级成员都同意竞争也是一种财富的观点,并且认为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然而,他们并没有观察到质的差异:超过一半的中产阶级和其他居民总体上都选择接受新的市场条件。尽管如此,中产阶级和其他社会阶层量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除此之外,中产阶级的成员比其他任何成员都更倾向于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并且期望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个体,也要求生活得比别人好。在他们中间,那种外部的墨守成规并不适用:譬如他们在生活中的角色要受外部环境的限制或者至少会反映传统的思维方式。因此,在价值观和个人意识层面,中产阶级成员在现代社会环境中表现得更成功。另外,中产阶级核心层在经济上表现得更成功。在这两个问题上做出选择的比例分别是,中产阶级核心层占到50%,外围层是34%,其他社会阶层的居民是22%。
表2 不同社会阶层价值取向的选择判断结论(2010年)
因此,从一方面来说,俄罗斯中产阶级在整体上完成了充当民族文化载体的功能,这就允许其能够成功地起到一体化和稳定的作用。从另一方面来看,对中产阶级生活环境类型和价值取向的分析,证明了中产阶级代表在他们所接受的价值条件下起到的调节作用。谈到中产阶级政治意识和行为的形成,这方面它们仍然还是落后的。我们来绘制出中产阶级成员关于理想政治体制方面的意识形态图。
表3 中产阶级的代表们对理想政治体制的各个方面的不同态度(2010年)
中产阶级政治意识形态的形成图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远远不是那么单一。从一方面来看,绝大多数中产阶级同意这一观点: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坚持自己的观点,几乎60%的人认为,无政治反对派的真正的民主是不可能存在的。从另一方面来说,60%的中产阶级确定,政治反对派的主要任务不是批评政府,而是协助其做好工作。从西方国家典型的民主制度来看,这一结论就违背了现代中产阶级所提倡的观念。这就证实了下面一点:西方现代社会典型的政治意识,对俄罗斯的中产阶级还是不合适的。不管是整个俄罗斯中产阶级,还是其核心层暂时还不能在政治领域独当一面。这一结论中的中产阶级成员如何捍卫自己的利益,以及通过怎样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些统计资料都给予了说明。
在回答如何捍卫自己的利益的问题时,我们采用了2008年调查的近些年的结果,大多数中产阶级回答说没有这种必要(58%)。在远外围层中这一比例是52%,在其他阶层中占到不足一半。然而相关数据显示,中产阶级与其他阶层居民相比较,具有良好的物质条件,但在意识方面并不明显。如果仅仅是考虑那些认为有必要的俄罗斯人,则只有超过一半(57%)的中产阶级并未采取任何积极行动,并认为这样做是徒劳的。这一比例相当高,但在其他人群中,比例还要高,在远外围层达到66%,在其他阶层中是88%。至于谈到中产阶级在保护自己权益的时候采取的较为流行的办法,23%的中产阶级都是通过个人关系来达到。在外围层中这一比例是15%,而在其他阶层中仅仅占到11%。这些差异不仅表明当谈到中产阶级成员们的直接利益时他们的积极性,更表明中产阶级有更多机会借助社会资本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而较之其他阶层,中产阶级则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
在中产阶级中利用其他手段保护自己利益的比例就要低许多。他们中仅仅有11%的人在保护自我利益时求助法院,11%的人依赖国家和社会机关,4%的人参加工会和政党组织。类似的比例虽比远外围层和其他社会阶层要高得多,但终归说明了中产阶级在社会政治团体中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种状况很可能是受外部环境和体制制约的结果,但还是可以说明中产阶级的意识特征。考虑到体制上的障碍以及求助法院和当局的时间长等因素,中产阶级利用他们的社会资本或一些非正规的渠道就成了最为合理的方式。在中产阶级中,通过个人关系或者协商解决处理个人问题以维护自己权益的人达到28%,与此同时,在外围层和其他社会阶层居民中这一比例明显要低得多,相应是18%和16%。
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状况就意味着,在俄罗斯社会中中产阶级还未准备好以自己独立的力量来结成一个统一的社会实体,并且这种保护自我权益的过程发生在个人身上,并不在一个团体内,目前也还没有一个类似的正式团体机构。因此,中产阶级还未准备好以自己单一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应当指出,这阻碍了中产阶级的利益。因此,与其他社会阶层的居民相比较,中产阶级在尽力维护自我权益,但在现阶段,他们还没有巩固集体防务的基础。甚至可以说,现代的俄罗斯中产阶级作为一个社会实体没有足够的谈判能力,从这个观点来看,它对国家发展的影响也是非常有争议的。
最后我们来关注一下中产阶级成员的个人资本问题,这与它的异质性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数据显示,总体来说中产阶级成功实现了人力资本高水平的劳动力再生功能(中产阶级成员往往自我投资并为子女投资,提高自身教育水平,掌握新技能等)。然而近些年出现在这一领域的趋势是(从2003年到2009年),中产阶级成员的人力资本投资在逐渐降低(无论是自我投资,还是对其子女的),那么这对它实现上述功能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尽管在近几年里,用于个人和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在加强,但是它仍然低于2003年,尤其是在教育服务方面。
图7 中产阶级成员在使用有偿服务方面的动态变化
在这一问题上中产阶级的异质性再次暴露无遗,外围层在自我人力资本的投资上要比核心层低得多。例如近三年来,中产阶级核心层只有24%的人未进行知识更新,而这一比例在外围层达到一半之多(58%)。这些数据存在于中产阶级各个群体之间。这种结构性位置很少会涉及职业的提升(比如,中产阶级外围层的成员只有12%有机会得到提升,核心层也只有34%),这也就成了对一定素质的人力资本经济需求不足的信号,导致人力资本投资的降低。
同样重要的是,在中产阶级核心层中,通过更新知识、获得技能提高人力资本并不能表明文化资本的高低。在这个问题上那些在乡村地区进行了早期社会化的中产阶级成员就有一点落后,但对那些其他社会阶层的居民,无论其最初进行社会化的城市规模大小,在人力资本的投资水平与其家长的教育水平上是十分接近的。在外围层中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掌握取决于他们的文化资本水平,那些更新自己知识的比例是随着初步社会化城市规模和父母教育水平的增长而增大的。因此,在中产阶级核心层里针对本人和子女的人力资本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模式,形成一种要求投资的核心资产意识。在外围层里,这种投资的作用与中产阶级根深蒂固的文化特征在许多方面都是非常有争议的,并且投资水平也低。在未来,这种情况将会导致中产阶级的进一步分化,在新经济(知识经济)条件下,中产阶级核心层和外围层的居民可能会有不同的命运。
最后我们来看看中产阶级现代化的潜力问题。由国家领导机构提出的实现现代化的方针引出了现代化的潜在职权问题。正是基于此,准确地说,中产阶级的核心层比其他部分更稳定,也实现了部门的现代化,进而可能使国家整体现代化。在这些条件下重要的是要明白,什么样的特征是中产阶级所接纳的现代化社会所独具的,什么样的不是,以及现代化进程的意识和行为在怎样的领域内是成功的,怎样的是落后的。
关于经济现代化的问题,中产阶级核心层已经准备妥当。在这个阶层中聚集了大量俄罗斯社会的高学历者,他们掌握了高水平的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本,并且善于有效投资。但是,俄罗斯中产阶级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做得还远远不够(因此,现在61%的中产阶级核心层的居民把自己的工作视为一种自我实现的手段,这一比例在外围层中占到43%,远外围层是1/3,在其他社会阶层中是1/5),只有16%的人愿意将突如其来的100万卢布用于自我享受生活,而不是用来投资。
如上面所言,中产阶级采用高水平信息科技技术,促使他们成为新经济劳动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中产阶级核心外围层的居民优于其他阶层居民。然而,其成员在人力资本投资上的动态变化表明,对外围层来说,在新经济条件下能否成功运作是无法预测的。从各方面来看,在中产阶级中将会发生近十年来蔓延西方国家(Castells,2002)的两极分化,中产阶级核心层将占据主要地位,与外围层地位的区别越来越大。
社会文化现代化在中产阶级中进行得非常成功。上面我们已经展示了在中产阶级中形成的一种非主流意识类型,这与其他社会阶层居民的因循守旧和墨守成规的价值观是有所区别的(在同一群组物质水平相似的居民中,这一发展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在远外围层和其他阶层的居民中,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足以达到中产阶级的水平,但他们在外部形式上始终是墨守成规的)。中产阶级核心层与其他社会阶层的区别很明显地表现在他们对传统价值观和现代价值观的选择上,59%的中产阶级核心层居民认为,最主要的是要锐意进取,并要不断创新。而与此同时,其他社会阶层中有一半多的人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传统习俗、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在中产阶级中同样也形成了一种管理规划模式。因此,实际上近3/4的核心层居民(73%)至少在短期内会计划自己的生活。在外围层中,这一比例达到61%,而在远外围层和其他社会阶层中规划自己生活的人的比例不足一半(43%)。也就是说,在这个问题上,中产阶级核心层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居民有质的区别。
谈到政治现代化,如上所述,中产阶级尤其是核心层,在这一领域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暂时还是没有意义的。现代发达社会所形成的典型的政治意识,相对于俄罗斯社会中产阶级而言还是不合适的。无论是俄罗斯整个中产阶级,还是其核心层都不能按照西方的模式成为政治现代化的实体。
综上所述,教育水平、社会职业地位、物质条件以及在社会中自我地位的评估可以将俄罗斯社会的中产阶级划分出来,其数量在2008年时几乎达到社会居民的1/3,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又缩小至1/4。2010年,中产阶级的数量重新恢复到危机前。划分出的中产阶级与其他社会阶层相比较,主要区别表现在地位、意识和行为方面。除此之外,中产阶级核心外围层的这些特点逐渐减弱。边缘群体当属中产阶级远外围层。这两个外围群体中的居民,首先在数量上占的比例极小,其次,极不稳定,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而波动(因此在经济增长或者下降期,这些外围层居民的数量都要发生变化)。这也就说明了在俄罗斯社会中中产阶级的形成还在继续着。不过中产阶级表现出的这种异质性符合外国社会学家的经验,不违背中产阶级作为一个特殊社会实体的事实。
在俄罗斯社会中,中产阶级形成的时间要比在西方国家晚得多。经济方面的结构调整也反映于此。大多数现代俄罗斯中产阶级都来自“小俄罗斯”,他们的父辈受教育程度并不高。只有极少数是中产阶级中较为稳定的一部分,他们是城市自产的专业人士和半专业人士。还有一些来自其他社会群体,他们掌握了中产阶级的标准规则、价值观、行为方式,并且他们的孩子在中产阶级范围内社会化。
总体上我们可以说,在俄罗斯社会中作为一个社会实体,俄罗斯中产阶级的形成过程是十分活跃的,并且完善过程也是相似的。
中产阶级形成机制的问题不仅与现阶段的状况以及中产阶级结构性位置的异质性相联系,而且与形成过程的时间问题紧密相关。在中产阶级中最为活跃的则是掌握创新行为的过程,首先是掌握电脑技术。当谈到中产阶级集体意识的形成时,在一些问题上中产阶级实际上代表了所有居民的观点(比如在对待市场的耐受性问题时),实现了对国家规范和价值的中转功能。然而在对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分析上,中产阶级显示了对现代条件下更具影响力的价值的更高的认受性。然而无论是整个中产阶级还是中产阶级的核心阶层,他们在政治领域内还是无法独立行事。
因此,俄罗斯中产阶级已经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了许多主要的功能(比如吸收和传播创新技术、再生产掌握高技能的劳动力等),也成为实现经济和文化现代化的主体,尽管他们还没有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