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前言
在线阅读 收藏

张敏311450

会展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营销沟通活动。它以现场集聚为特征,以“新、特、专、精”为看点,以主题化时空为核心,以表达展示为手段,以供需交往为目的,通过竞争激励信息沟通,促进创新研发和品牌营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效率;主要包括展览、会议、节庆、赛事与演出等活动,如广交会、工博会、文博会、APEC、达沃斯论坛、博鳌论坛以及艺术节、电影节、民俗节、世界杯、奥运会、世博会等。所谓营销,即满足需求的资源交换;沟通即资源信息的双向交流。现代会展在现代市场理念和媒体网络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表现出国际化、专业化、规模化趋势,在欧美有“城市事件”或“大型活动”之称。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是由于缺乏市场经济传统,我们大多数人至今对它认识不足。

会展的形态特征是现场集聚,具体体现为供需商家集聚、行业品牌集聚、市场信息集聚、创新创意集聚、展示表达集聚、高层决策者和专业人才集聚、业内外媒体集聚。集聚的现场因看点而有所不同,如会场、展馆、活动现场、赛场和舞台。这就使得供需各方有机会充分准备、亲身体验、直接交流和当场决策,从而为营销沟通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沟通效率,优化了资源配置;为企业产品创新和效益增长提供了竞争激励、学习样板、资源信息与合作渠道。与此同时,现场集聚使得参与各方由不在场的第三者,转变为在场的合作者,彼此间形成互为顾客、互为上帝的供需关系——一种被北京奥运会称做“我和你”的关系。这是一种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不是自我中心零和博弈,而是互利共赢做大蛋糕。正是有赖于这种关系,交往创造了价值,集聚不失其魅力。

会展的功能特征是内在经济性和外部公共性的统一。它既有赖于公共机构的协调引导和监管支持,同时又以其自由选择、机会均等、创新竞争和成本经济,推动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供需发展,体现市场机制规律性和公共利益目的性的结合;在服务业日趋成熟的时代,成为一种综合性更强、外部性更广、收益率更大、资源环境占用更少的产业形态。会展的功能特征,还表现为广泛深入的产业关联性。作为营销沟通服务的供给方,会展的前向关联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表中20门类96大类的几乎所有行业,为各行各业各领域提供竞争激励、资源信息和品牌沟通服务;作为产业链上游配套服务的需求方,会展的后向关联广泛涉及交通物流、金融保险、网络通信、酒店餐饮、设计搭建、广告公关、文秘翻译、商务谈判、安保检验、文化休闲、旅游商购、健身娱乐等行业,拉动相关服务业走向繁荣;作为现代服务业产业群,广义会展活动形成了基于现场集聚的展览、会议、节庆、赛事、演出、主题公园等大会展产业,满足全面小康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直接创造了终端消费。正是根据其功能特征,会展业具备了“一业兴百业、一行活万行”的龙头引领作用,成为城市服务业体系升级的工具杠杆和独到阶梯。

会展业来自市场,服务于市场,集聚市场资源,凝聚市场智慧,集中市场力量,放大市场功能,国际上称之为MICEE(Meetings,Incentives,Conventions,Exhibitions and Events)产业。作为现代分工的产物,会展业通过现场集聚式营销沟通,消除交易决策中的信息不对称障碍,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和需求满足最大化,促进供需主体成长和社会进步繁荣。面对现代化进程,会展业首先属于生产性服务业,通过集聚资源看点,激励研发竞争,开拓沟通机遇,促进供需交往,进而占据了微笑曲线的两端,有助于提高现代产业各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其品牌营销力,解决专业化分工带来的生产的单一性和需求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会展业展示创新成果,表达供需动向,往往体现为由组展方提供的一连串资源展示、专业洽谈、商务旅游、深度交往的服务平台,进而把海内外供应商采购商集聚在一起,实现资源信息与市场需求的高密度低成本面对面沟通,促成大范围选择性高效率合作。通过关系渠道和信息交流,引导商品流、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进而创新技术,改善经营,推出品牌,开辟渠道,形成价格,制定标准,运作资本,发展供需,成为各行各业各领域市场主体在全球范围内激励创新竞争、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商贸合作的重要途径。

城市是人类社会与生活资源在特定地域的规模化配置。配置的前提是集聚交易。因此,无论逻辑分析,还是历史观察,城市的本义都是一个提供安全防卫和市场交易的地方。现代城市大多已失去了防卫需求,剩下来的主要就是以市场功能为基础的生活场域了。作为全球化条件下的市场沟通服务,会展业为城市发展优化资源配置,集聚创新资源,提供竞争激励和决策依据,促进供需交往,助推生态绿色、经济繁荣、社会整合、文化认同,成为城市发展的内在支撑、产业引领和水准标志。会展由此成为城市集聚其发展所必需资源的最有效工具、引领城市服务业体系集群生长的枢纽和抓手。

会展活动有助于城市重新定义自身,在特定时间内围绕特定目标实现全民动员,推动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秩序卫生、公民伦理教育,实现大规模、高效率、可持续的城市转型升级,成功案例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欧洲文化之都等。它们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培育创新生态,推行环保措施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国际化途径,结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渠道合作关系。

中国会展业的成长,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前提,自加入WTO以来发展迅猛,初步确立了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三大会展城市群,在全国会展市场占有率超过50%;同时伴随着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区域经济发展,正在涌现西部、东北、中部三个会展城市带,以及服务于特定需求的海西、海南两个会展城市圈,进而形成了三足鼎立、万马奔腾的局面,其规模与效益日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会展业的发达程度可以视做特定国家或地区服务业趋于完善的标志。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中国展览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展会展出业绩达到7440万平方米,会展业直接产值2482亿元人民币,拉动效应2.23万亿元,占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3%;实现就业1900万人,占全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6.9%。在会展业直接产出中,41%来自展览收入,34%来自会议收入,20%来自节庆收入,5%来自出国办展收入。会展业的实力取决于展馆、展会和展商三大要素。其中展馆是会展业的基础设施。国际展览业协会(UFI)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场馆共计1197座,室内展能3260万平方米。其中,美国671.2万平方米,中国475.5万平方米,德国337.8万平方米,之后依次为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荷兰、巴西、英国、加拿大等。据此判断,中国俨然已成为会展大国。

然而,大国不等于强国。德国是世界制造业基地,国际贸易和全球会展强国,在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中表现卓异。数据显示,德国在世界十大场馆中拥有4座,排名第1、2、5、6位。德国举办的国际性展会总面积世界第一。全球制造业龙头展会2/3在德国举办。德国500家参展商认为,展会是B2B营销沟通的最重要工具,它们每年为参展花费120亿欧元。德国展会对宏观经济效益贡献235亿欧元,提供工作岗位23万个。

对比考察发现,我们离会展强国的目标仍路途遥远。全球最具竞争力场馆50强,中国占6席,面积占比不到11%;德国11席,面积占比28%,是中国的2.5倍。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场馆在本国展能总面积中占比27%,德国占比70%,是中国的2.6倍。国内外商展百强中国拥有14个,展出业绩199.7万平方米,占比11%;德国拥有56个,展出业绩1081.2万平方米,占比59.7%,是中国的5.4倍。世界顶级展商27强中国拥有1家,年营业额1.38亿欧元;德国拥有8家,年营业额20.66亿欧元,是中国的15倍。

境外参展商和参观者的比重,历来是展会国际化程度和质量评估的重要标志。中国以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坚持改革开放,2011年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制造业产出和进出口总额居全球第一。中国的市场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是上海,其商展国际化程度最高。但即便是上海举办的国际性商展,来自境外的参展商占比亦不过21.8%、参观者占比7.4%。相对而言,德国举办的国际性商展,来自境外的参展商占比高达53%,是中国的2.4倍;参观者占比25%,是中国的3.4倍。

有比较才有鉴别,才便于改革发展。我们的差距主要体现为规模效益不足,问题在于展会展商展馆相对弱小分散,根源是一哄而起,体制生态不成熟,重硬件不重软件,缺乏必经的过程和必要的时间。或许,这也只是一种成长的烦恼。然而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需要理智自觉,尊重人才和知识,加强研究和学习,结合自身条件,不断精选题材以优化主题,不断提高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从展会主体、展会项目到展会场馆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坚定不移地走向会展强国。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中外会展业动态评估年度报告,有责任为会展人的成长、会展企业的壮大和会展业的繁荣,为开放性经济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尽绵薄之力。

2012年8月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