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临床医疗急救领域导入输血技术以来,国际红十字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就十分注重血液的来源与质量问题。
在长期的组织、发动工作实践中,这些国际组织结合人类社会发展、道德教育、法制建设等方面,逐步与各国输血组织之间认同了“没有献血就没有输血,没有无偿献血就没有安全输血”的方针原则,并以此来规范各国输血事业的发展。
血液是人类特殊的资源,教育人民群众献出自己一点可以再生的血液,以救助他人的生命,是国际红十字组织及各国红十字会的重要使命和职责。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中,也明确了中国红十字会积极参与输血献血、推动无偿献血的职责。
有关资料表明,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从未经历过卖血阶段,自从有了血液事业,临床用血就是靠公民无偿献血来保障;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则都是从卖血过渡到完全无偿献血的。还有一些国家如美国、墨西哥还存在着一定的卖血比例,卖血者主要集中在商业性血浆加工原料范围内。大的历史脉络表明,血液事业的总趋势是无偿献血,各国政府,特别是现在仍存在卖血行为的国家,均在想方设法提高无偿献血的比例、缩小卖血比例直至消除卖血。
据资料分析,输入商业性来源的血液及血液制品,有输血后患传染病的危险。丙型肝炎在有偿和无偿献血的两种体系中,阳性率竟有10倍之差。并且,卖血制度的存在,客观上起到了培育拜金主义温床的作用,供血者与卖血者之间形成了金钱交换关系,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血液质量下降,供血者和受血者的健康得不到保障。
世界血液事业发展到今天,已经近一个世纪时间,其间,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协会(现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自1936年起就意识到血液事业的重要性,要求各国红十字会全力促进本国血液事业的发展,提出组织本国人民积极参加献血活动,是十分符合红十字宗旨的行为,国际红十字组织将向各国提供一切有关的情报。
1946年,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协会第19次理事会在牛津召开,这次会议强调了血液在战时及平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强调了供血者提供的血液应当是无代价的。这是第一次以正式文件形式通过无偿献血原则。此后又多次向世界各国发出呼吁,各国临床用血应由民众的自愿无偿献血来保障,并敦促各国政府要全力摒弃血液事业中的商业性组织,向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血液。为使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更加规范化,以使各国在组织工作有共同的指导原则,1991年在布达佩斯召开的红十字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第八届大会上,第34号决议再一次重申了无偿献血者的定义:“出于自愿提供自身的血液、血浆或其他血液成分而不收任何报酬的人称为自愿无偿献血者。无论是现金或礼品包括休假和旅游等,都可视为金钱的替代,而小型纪念品和茶点,以及支付交通费用则是合理的。”
根据国际红十字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血液事业的决议和忠告精神,血液事业的发展应当遵循如下原则:血液事业必须在无偿献血的基础上谋求发展,献血是相互帮助、无私奉献精神的体现,绝不能带有强制性。无论是在献血者方面,还是在献血组织者方面,都不能以金钱和利益作为行为动机。
目前,我国临床用血的大部分不是靠有偿供血者提供,金钱利益的驱动,影响了血液事业的健康发展,供血者队伍的不纯,也使血液质量下降,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近年来,我国政府对输血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1992年7月,李铁映同志在接见美国客人时明确提出了中国输血事业的总方向应该是无偿献血,并要求逐步扩大无偿献血的比例,缩小卖血比例。中国红十字会配合主管部门在社会上大力宣传无偿献血,广大人民群众逐步接受了无偿献血的概念。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卫生部联合颁发的旨在鼓励和表彰无偿献血者高尚行为的无偿献血奖杯(奖励给无偿献血达3400毫升者)在1989年第一次颁发时,获奖者仅有7位。由于宣传组织工作的不断深入,获奖者在1995年时总计已达170位。预计在今年秋季召开的无偿献血者表彰会还将有110名获此殊荣,这充分说明了无偿献血思想正在逐步深入人心,展示了无偿献血的美好前景。实行无偿献血可以保证血液质量,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地展现出来。
据估算,全世界每年都要有上亿人次提供血液方可满足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血。然而,献血是有一定标准的,献血时除对身体做各项检查,对血液进行严格的检验外,各国对献血的年龄和两次献血的间隔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从总的情况来看,我国对献血者献血量、年龄范围和献血间隔的规定是比较严的,比如日本的献血年龄为16~64岁,献血间隔为1个月。虽然献血量规定为200~400毫升,但他们特别鼓励人们献400毫升,现在全日本献400毫升者的比例已接近全部献血者的一半。欧美各国献血量一般每次为400~500毫升。我国卫生部规定,公民参加献血的年龄范围为18~55岁,献血间隔不少于3个月,每次献血量为200~400毫升。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但也不可否认地存在着一些传统的认识偏颇,比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损……”这种观念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们参加献血的积极性。一部分人片面地认为献血会伤身、会减少抵抗力等。其实,输血技术自20世纪发展起来的同时,就已用它的实践有力地说明了献血绝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一种医疗手段的建立和发展,绝不会以损害一部分人的身体健康为代价的。可以设想,全世界每年上亿人次的献血,治愈了大量的伤病患者,如果救治患者是以这些献血人的健康为代价的,输血技术还有存在的意义吗?从血液的生理卫生角度来看,血液也是有生命的物质,各种血液成分都有其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的过程。就拿血液中的红细胞来说,它的寿命也只有120天,也就是说,我们身体中现在的红细胞完全不是120天之前的红细胞了。正常人献血200毫升后,血管中的循环血的容量在1~2小时内即可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这是因为人体中的“小血库”得到血液减少的信号,将“库存血”释放,以补充正常的血循环量。骨髓受到血液减少的刺激,会用比平时快7倍的速度加紧造血,使各种血液成分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据测试,红细胞在献血后的8~10天可完全恢复到献血前的水平。
有人担心献血后身体“亏”了,就大吃大喝,甚至还弄些所谓补品来吃。其实,这都是没有必要的。就我国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来看,日常的营养摄取量就足够了。盲目大吃大喝说不定还会吃坏身体,或者会引起肥胖。献血后只要短期内不做剧烈运动,注意饮食营养的正常搭配,1~2天不要使针眼沾水以防感染就足够了。
其实,科学地献血不但不会损害身体,还对身体健康有益。献血后,一系列的生理反应还可刺激骨髓造血机能,加快造血,可以降低血液的黏滞度、减少某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献血是人与人之间的红色纽带,是一种爱心的奉献。让我们拿出一点勇气,挽起袖管,伸出胳臂,献出一点可以再生的血液,去救助那些急需血液救助的伤病患者,做一个快乐的献血人!
原载《中国红十字报》1997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