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医学统计,白血病属各种癌症中的最具致死力的疾病,它平均每20分钟就要吞噬一条生命,我国白血病的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三,全国每年约有4万名白血病患者,这些患者中青壮年占80%以上。与白血病进行顽强的斗争,是当今世界医学界的热点之一。经过近30年的艰苦探索,以美国医生托马斯于1990年凭骨髓移植方面的突出成绩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为标志,非血缘关系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已成为救治白血病患者的最有效的方法。
非血缘关系骨髓移植术的开展必须要动员社会的力量,即要有勇于奉献精神的骨髓供者。为解救千百万白血病患者的生命,为给人类增加一份爱心,由中国红十字牵头,由卫生部陈敏章部长亲自担任名誉组长的中国非血缘关系骨髓移植供者工作领导小组于1992年3月成立,为我国大规模地向白血病宣战奠定了组织基础。
一年多以来,领导小组曾多次召开各类会议,研究工作计划,审定实施程序和技术标准,并成立了由20多位专、兼职人员组成的一室三组(办公室、组宣组、专家组、筹资组)的办事机构,明确了职责分工,并先后在全国选择了5个省(市)的6个白细胞检测实验室组成的协作组进行供者的分型工作。
创业是艰难的。在协作组成立之初,面临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首先是检测用标准血清不全,国内的白细胞实验室虽然有的已开展工作多年,但因各种原因,竟没有一家能拿得出符合国际标准的检测血清,但是各实验室在红十字人道、奉献的旗帜下,打破门户之见,积极无偿贡献出自己多年积攒的标准血清。即使如此,也只能凑齐一块标准盘所需要的少部分血清。正在我们面临困境的时候,美国红十字会实验室主任、中国非血缘关系骨髓移植供者工作领导小组顾问李政道博士,慷慨解囊,除帮助中国方面核准了凑上来的血清外,又加上自己实验室的血清配成标准盘,供中国方面使用。大家说,由李先生帮助配齐的这批血清盘,是我们用过的现有盘中的上品。不仅如此,李先生在协作组成立之初,还寄来5万美元,作为这项事业的赞助费,使这项无一分经费的事业有了生机。
这项工作不但没有国家拨款,也没有正式人员编制,中国红十字会的血液事业部承担起全部的组织协调任务。各实验室也是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增加了供者的检测任务,但是大家一年多以来从未叫苦叫累。现在这几个实验室基本上都达到了开展白细胞检测的标准,并且在实践中学会了协调行动,为下一步全面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困难不光体现在技术和经费上,动员广大群众加入供者行列,更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这需要让人们知道什么是骨髓移植,要让人们知道移植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在人们知道上述知识的基础上能挽起臂膀加入到供者的行列。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课题,任务落在了各级红十字会组织的肩上。分管这些工作的同志,大多不懂业务知识,但他们虚心学习,不耻下问,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现在各省红会分管这项工作的同志基本上都达到了可以独立工作的水平。为更好地普及非血缘关系骨髓移植知识,动员更多的供者,5个省(市)都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还有许多领导小组将陆续成立。
这项事业是伟大的,也是艰巨的。它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积极热情的支持,广东健力宝集团率先捐款10万人民币,使这项事业有了启动资金。从李政道博士实验室归来的专家学者,也都分布在协作组的各个实验室里,起到了学科领衔人的作用。今年4月,在李先生实验室学习一年多的赖淑苹同志还被领导小组办公室聘为技术指导。
非血缘关系骨髓移植工作已实现了零的突破,嫩芽已经出土。最近领导小组发出通知,要求各红十字会继续起组织领导作用,做好供者的宣传动员工作,希望各界同仁继续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为中华骨髓库的尽早投入使用而奋斗。
原载《中国红十字报》1993年11月5日过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