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从张广秀快速配型成功看高分辨数据入库的必要性
在线阅读 收藏

2月10日,新华网头条新闻报道了大学生村官张广秀的模范事迹并同时披露了她罹患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需要做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但与自己的姐姐和弟弟配型不合,需要寻找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的消息。

白血病等重症血液病患者,病情发展到一定时期,造血干细胞移植就是唯一的救治手段。就遗传免疫学角度说,最佳供者应该是有血缘关系的HLA配型全相合的兄弟姐妹,但是,在这个小群体中找不到相合供者的话,无血缘关系的全相合供者就是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最佳供者了。

张广秀在亲缘关系配型失败、脐带血库中也没有找到相合供者的情况下,能否在中华骨髓库中及时、准确地找到相合供者就成了能否挽救生命的关键所在。2月18日,就在中华骨髓库派出工作人员赶赴山东临沂,抽取了张广秀血样后的一个星期,中华骨髓库传出了令人兴奋的好消息——不但在数据库中找到了与张广秀完全相合的供者,而且已经为供者做完体检和高分辨的复合试验,作好了所有移植前的准备,也就是说,供者可以随时根据临床的需要为张广秀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了。

对中华骨髓库的运作程序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通常来说,一个要做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从提出移植申请到可以实施移植手术,一般需要2~3个月,遇到遗传基因复杂的,时间往往会更长。为什么张广秀能在短短一周时间内,就完成了需要那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作业呢?莫非中华骨髓库还有另外一套工作程序?其实,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近两年来中华骨髓库大力推行的志愿捐献者HLA检测高分辨数据入库。张广秀在短时间内配型成功,就是这项工作的具体效果。它体现了中华骨髓库组织利用世界高端检测技术和建库理念,最大程度地彰显捐献者的爱心,最及时有效地救治白血病患者的红十字精神。

十年前,中华骨髓库重新启动,开始了宣传动员志愿者报名、HLA检测入库的工作。直到2008年,囿于资金和技术水平的双重压力,检测数据还只能是低分辨水准的,也就是说,倘若一个患者在中华骨髓库中检索到了“相合”的供者,还只能算做中间产品,只有对每一个低分辨水平相合的供者逐一再进一步做高分辨检测后,才能确定是否找到了真正相合的供者。就是这样一个反复检索、检测的过程,患者往往要等上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同时还要向实验室交纳一笔又一笔的高分辨检测费,其中很多的重症患者就在这漫长的等待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2008年,中华骨髓库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全力配合下,启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高分辨数据入库的工作。华大方面承诺,在完全符合中华骨髓库高分辨数据技术标准的前提下,只收取中华骨髓库的低分辨数据的价位,即高分辨的质量、低分辨的价格。华大的这一举措,打破了世界各国骨髓库发展的瓶颈,颠覆了每份高分辨数据价位是低分辨数据价位近十倍的所谓不变定律,大大缓解了资金压力,使大规模高分辨数据入库从奢望变为可能。嗣后,华大在所有与中华骨髓库签约的实验室中起到了带头羊的作用,到目前为止,中华骨髓库128万份数据中已经有20万份高分辨数据,张广秀的配型就是直接进入数据库中的高分辨区域进行检索查询的,一下就锁定了3位与她高分辨数据相合的供者,工作人员只需与在数据库中锁定的供者通信联系,确认其捐献意愿,进而做例行的体检和数据复核试验后,就可以向患者所在的临床医院发出准备就绪的信息了。

看了以上简单的描述,张广秀在一周时间内找到相合供者就不足为奇了吧。概括起来说,骨髓库的入库数据高分辨化,有四大优势。一是大大缩短了检索配型环节,为患者留出了与生命赛跑的时间;二是免除了初配相合后的高分辨检测程序,为患者节约了大量检测费用;三是做到“精准定位”,免除了对低分辨数据相合而实际上高分辨数据并不相合的志愿者的打扰;四是减少了分库和工作站专、兼职人员再动员工作的强度,从而有的放矢地服务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原载《中国红十字报》2011年2月25日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