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传统舞蹈保护发展报告
在线阅读 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包含了更多随时代迁延而容易湮没的文化记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罗列的“传统舞蹈”项目,主要是指各民族流传久远,目前仍在传承的传统民间舞蹈。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二、三批)“传统舞蹈”国家级保护名录共有114项,涉及了全国各民族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这些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传统舞蹈,涉及的学科范围相当广泛,尤其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关系密不可分。大多数传统舞蹈都是在民俗(族)节日期间活动,甚或是某个节日的构成主体。“传统民间舞蹈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最密切的血肉关系,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陪伴着人们度过整个人生。在人生旅程的各个关键时刻,从出生、成丁、劳动、恋爱、结婚生子、宗教信仰,直至老病、死亡丧葬,在各式各样的习俗活动中,舞蹈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在我国民间,传统舞蹈的传承方式主要是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口传心授,往往是人在艺在,人亡艺亡,大量传统民间舞蹈中的精华常常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这种随时可能湮灭的文化记忆,需要我们及时地抢救和保护。2011年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使传统舞蹈的保护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新时代,传统舞蹈的保护实践与研究工作也在这一年翻开了新的篇章。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