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古发掘,大约几十万年前,在现今的俄罗斯境内就有人类居住了。此后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在俄罗斯境内的不同地区均留有人类的遗迹:在伏尔加格勒附近山谷中发现有旧石器时代中期(10万年前到3万年前)的古人类石制简单工具;在顿河流域的一些地区发现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约3万年前到1.4万年前)古人类居住的窖穴;在第聂伯河石滩地区、奥卡河和伏尔加河上游发现有中石器时代(约公元前1.4万年到公元前5000年)的弓箭、陶器;在俄罗斯南方和北方一些地区发现有新石器时代(在南方延续到公元前3000年,在北方延续到公元前2000年)的印有梳状花纹的陶器、石箭镞、石矛、渔网以及牛、猪、狗等家畜的骨骼等。
约公元前3000年,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青铜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在俄罗斯境内的主要表现是特里波里文化。特里波里文化的早期,人类社会发展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以后逐渐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
俄罗斯的地区发展并不平衡——北方的发展落后于南方,当南方进入青铜器时代后,北方森林地带仍处在新石器时代。在古代斯拉夫人出现以前,不同部落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存、征战,先后有居住在伏尔加河和奥卡河之间以及伏尔加河左岸地区的法齐扬诺沃部落、生活在楚瓦什地区的阿巴舍沃人、在黑海北岸居住的金麦里人等等,有公元前8世纪西徐亚人的入侵,公元前8~2世纪萨尔马特人的西进等等。
斯拉夫人最早居住在奥得河、维斯瓦河、第聂伯河和布洛河流域以及白俄罗斯南部一带,他们逐渐向周围扩展,西抵易北河,东至顿河、奥卡河、伏尔加河上游,北达波罗的海,南至喀尔巴阡山。公元1世纪前后,斯拉夫人逐渐分为东西两支。居住在第聂伯河中、上游,奥卡河、伏尔加河上游,西德维纳(道格瓦)河一带的斯拉夫人被称为东斯拉夫人。而生活在维斯瓦河、奥得河和易北河一带的斯拉夫人则被称为西斯拉夫人。民族大迁徙期间,上述两支斯拉夫人大批进入多瑙河流域和巴尔干半岛,从而在公元6、7世纪形成了南支斯拉夫人。
东斯拉夫人亦称安特人,他们是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的祖先。6世纪时,他们已经居住在西起德涅斯特河,东到第聂伯河以东和黑海北岸一带。他们从事农业和饲养家畜,狩猎、捕鱼。农业生产已开始使用铁制工具,如铁犁、铁镰、铁斧等。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和大麦。随着铁器的广泛应用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现了手工艺和商业。东斯拉夫人信奉多神教(язычество),崇拜神灵,把所有自然现象解释为神的作用,祭祀恶神和善神。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拜占庭成为欧洲奴隶主世界的主要堡垒。安特人同拜占庭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他们出售粮食、毛皮和奴隶,换回各种手工艺品和钱币。6世纪以后,安特人也加入到民族大迁徙的行列中来,由此引发了斯拉夫人同拜占庭之间持续100余年的冲突、征战。最后,拜占庭击败了斯拉夫人。安特人被击败后,销声匿迹。200多年以后,罗斯人(Русь)开始见诸历史文献。
“罗斯人本来是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日耳曼部落——诺曼人(意为北方人)。他们以海上掠夺和贸易为职业。东斯拉夫人称他们为瓦良格人(意为商人)。芬兰人则称他们为罗斯人……9世纪时,瓦良格人南下征服东斯拉夫人。全部东斯拉夫人也都称为罗斯人。”
6世纪以前,东斯拉夫人处于氏族社会阶段,血缘相近的氏族结合成部落,选举酋长为首,一切重大事情由部落会议决定。6~9世纪,东斯拉夫人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分为许多部落。到9世纪,东斯拉夫人的氏族制度趋于瓦解,各部落逐渐组合成若干个大部落联盟。
在第一个俄罗斯国家——基辅罗斯出现以前,8~9世纪东斯拉夫人主要有三个群体:北部群体包括斯洛温人和克里维奇人。斯洛温人分布在伊尔门湖、洛瓦梯河、沃尔霍夫和姆斯塔河一带。克里维奇人是东斯拉夫人最大的部落联盟,分布在第聂伯河、西德维纳河和伏尔加河三条河的上游一带。
东部群体包括维亚吉奇人、拉迪米奇人和谢维利安人。维亚吉奇人居住在奥卡河上游及其支流日兹德拉河和乌格拉河一带。拉迪米奇人居住在第聂伯河支流索日河流域。谢维利安人居住在第聂伯河支流杰斯纳河、塞伊姆河和苏拉河流域,是东斯拉夫人向东迁移最远的部落联盟。
西南群体分布在第聂伯河右岸,包括波利安人、德列弗利安人、乌里奇人、德列哥维奇人、特维尔茨人、杜列伯人和霍尔瓦特人。波利安人居住在第聂伯河中游。德列弗利安人居住在波利安人的西部和北部、罗斯河口和普里皮亚特河之间。乌里奇人和特维尔茨人最初居住在第聂伯河流域,后因草原游牧民族的骚扰,退到了布格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德列哥维奇人居住在普里皮亚特河左岸的沼泽地带。霍尔瓦特人居住在喀尔巴阡山北麓。杜列伯人的情况比较复杂,它曾是一个强大的东斯拉夫人部落,统治过其他斯拉夫人,组织了安特人同盟。6世纪时阿瓦尔人进攻安特人同盟,破坏了杜列伯人的领导地位,导致了杜列伯人的分裂。杜列伯人新的集合地依其所在地的名称,被称为布桑人和沃伦人。
西南群体中波利安人所居住的第聂伯河中游是东斯拉夫人的核心,经济和文化最为发达。部落联盟的中心基辅后来成为罗斯国家的首都。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东斯拉夫人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原来的氏族公社日趋瓦解。几个住在一起的家庭或几个分散的村落组成农村公社。这种村社,在南方称为维尔弗,在北方称为米尔,已经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是以地域关系为基础。在村社内部,牧场、森林、水源是公共财产,每个家庭有权在那里放牧、伐木、采集、狩猎、捕鱼。耕地也是集体财产,分配给各家庭使用,定期重新分配。产品归各家庭支配。这就产生了私有财产。”
“私有财产的出现,造成各部落内部贫富的分化。原来作为农业和狩猎生产的组织者与劳动者的部落酋长利用职权,逐渐把肥沃的土地归自己使用,把掠夺得来的战利品攫为己有,并强迫战俘为自己劳动。他们便逐渐富裕起来。原来部落酋长的亲兵逐渐变为脱离生产劳动的特殊阶层,部落酋长依靠他们自立中心,发号施令。他们则依仗部落酋长的权势,逐渐把村社的土地、牧场等变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普通村社成员失去战士的身份,成为经营小块土地的农民,并且由于种种原因逐渐沦为被奴役的对象。这样,到了9世纪,东斯拉夫人各部落已经走完了漫长的原始公社社会,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建立东斯拉夫人的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前提已经具备。”
8世纪末、9世纪初,在当今俄罗斯境内出现了三个准国家组织:以基辅为中心的库雅巴、诺夫哥罗德地区的斯拉维亚和东部梁赞地区的阿尔塔尼亚。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征战不息。公元862年,应诺夫哥罗德贵族邀请,瓦良格人首领留里克(Рюрик)率领一队瓦良格人武士队到诺夫哥罗德平息争端,顺势征服了诺夫哥罗德,自封为该国的王公(князь)。这个留里克(862~879年为诺夫哥罗德王公)就是后来统治俄国达700余年之久的留里克王朝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