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在人民公社时期开始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达到或基本达到当时社员的生活水平。随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变迁,五保对象的实际生活水平逐渐发生变化,尤其在1996年以后集体经济相对减少,五保对象的生活水平随之下降,取消涉农税赋之后的五保供养资金从村集体转向国家财政,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部分地区反而使得五保对象既失去了村集体的保障,也没有得到国家政府的保障,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远远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2000年前后学术界开始关注五保对象的生活现状,尤其是关于五保对象的供养内容“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有较多实证调查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群体的生活现实不容忽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社会各界对五保供养工作相关政策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