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对外经贸体制改革
在线阅读 收藏

对外贸易战略从来都是为一个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服务的,是国家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贸易战略会随着国家战略目标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并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为首要目标。而进出口产品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经济越发达,它在世界出口的占比将越高,且在所出口的产品中,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占比要远远高于初级产品的出口占比。

在苏联以及俄罗斯的发展实践中,其外贸战略的确立与实施也同样秉承着这一根本原则。在苏联的列宁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其贸易战略在冷战格局的背景下主要服务于国家的“进口替代”战略和“赶超战略”;斯大林时代,在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的基调之下,苏联的外贸战略与发展中国家区域一体化的“训练场”理论十分接近,在经互会的框架内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兄弟互通有无;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遭遇两次石油危机时,苏联的外贸战略调整为用石油美元换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延续“赶超”的梦想;苏联解体之后,叶利钦时代俄罗斯的外贸战略则成为了“休克疗法”的组成部分,对外贸易体制由原来的国家完全垄断变成了国家放任自由,虽说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原教旨主义原则,但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与国家战略无法自动协调,致使私有化后的俄罗斯在微观经济主体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原则下,产业结构与出口产品结构的能源、原材料倾向性和依赖性日益严重;普金时代的俄罗斯虽然变轨到了“可控的”市场经济,但国家资本主义的创新战略在短期内只能依据比较优势举起“能源大棒”来为“创新型”经济积累资金,为此,俄罗斯外贸以及国家预算对能源、原材料出口的依赖性不但有增无减,而且何时出现拐点,还要受到许多内外部条件的约束。基于此,本章将从苏联的半封闭到开放条件下的改革对俄罗斯外贸战略、外贸体制及贸易政策进行梳理,以期对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和转型的特点与趋势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正确的研判。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