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票据是指中国人民银行面向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发行的债务工具,目的是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中,充当货币回笼的手段,同时稳定和引导利率预期。央行票据的期限一般较短,目前最短期限为3个月,最长则为3年。中国人民银行曾经在1993年、1995年、1997年发行过中央银行债券(当时称为融资券),而现阶段的央行票据则是在近年特定的宏观经济和金融运行条件下,为更好地实施货币政策而推出的。
2006年,我国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增量再创历史新高,使货币当局回笼基础货币的压力明显增加。当年,共发行央行票据36522.7亿元,比2005年增长42.75%,明显高于国债和金融债券的发行量,已经成为银行间市场发行量和余额最大的债券品种。随着央行票据发行量以及余额的大幅增加,其对冲基础货币的效率也在不断下降。
与2005年央票利率一直保持低位相比,2006年央票收益率整体维持稳步上升的态势,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从年初最低点的1.83%最高回升到2.9%,3个月央票则从最低点的1.73%回升至2.54%,提高幅度分别达107个基点和81个基点。央行票据利率的上行,一方面有诸如货币市场基金等机构需求减弱的原因,但另一方面也与货币当局的引导有直接关系。
展望2007年,预计央行票据发行规模仍会保持高位,为提高对冲效率,发行期限也会加长;但是利率的波动性也将继续加大,央行对于央票利率的引导将进一步加强。随着期限更长的央票品种推出,其发行利率对收益率曲线中长端的影响也会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