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贫困可以说是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元”问题。到了近代,仍是如此。尽管在此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不少“进步性”的变化,但无论发生什么变化,农民的物质生活仍然是非常贫困的,这绝非中国知识界的想象和构建,而是反映中国农村社会主流和本质的大问题。问题不是农民是否贫困,而是农民为什么贫困,农村经济为什么落后。面对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各界尤其是知识界从未停止过讨论,但只有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时局变化的影响、社会思潮的活跃,才达到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知识界的研究表明,农民之所以贫困,大致有单因论、多因论和双重因素论之别。因学术观点、政治立场的不同,学者之间进行了批评和反批评。应该说,几乎所有学者的认知,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真相,很难说哪一种完全没有道理,或者说相互之间有什么截然对立的矛盾,只是侧重点不同、理论深度不同罢了。除此之外,还有分歧者,乃是各派在既有认识的前提下,对如何改革中国社会的面貌,也就是说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存在激进与温和之别。比较而言,大多数学者只是书生论政,而只有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此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大规模的革命实践,于中国社会之变化影响最大。时至今日,中国社会改革又遇到了瓶颈,与二三十年代具有同样思维逻辑的新一轮论争正在猛烈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