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罪魁祸首是欧元
在线阅读 收藏

导读

本文是世界银行的一篇工作论文,作者通过数据分析与案例解剖,论证了“采用欧元才是欧债危机的根源”这一观点。编译节选了其中较为通俗的内容,并对论文进行了概括。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复苏成为世界的主旋律。随后,欧债危机的爆发,给复苏进程蒙上了一层阴霾,新的全球危机似乎一触即发。这篇文章想探讨欧债危机的罪魁祸首是什么?——究竟是外部的金融危机拖累了欧洲?还是欧洲自己找的事?特别的,我们想弄清楚,是不是欧元区的宝贝——共同货币欧元——掀起了这场危机?

欧元区外围国家过度借债,引起了金融市场的反应,这就是欧债危机的最初起因。

有一种观点认为:过度借贷之所以会发生,就是因为那些外围国家挥霍无度,不断增加社会福利,提高公共部门的工资。如果这些国家摆平自己的收支,抵挡住福利社会的诱惑,就不会出现这么狂热的消费,投资者和银行也能更清醒地评估风险。所以,想要平复危机,外围国家必须控制自己的财政,别再过分追求福利社会。接下来,欧元的竞争力就能恢复了。

在诸多国家中,德国是上述观点的铁杆支持者。在它的影响下,2010年6月的G20将财政紧缩确认为新的重点政策。

而本文想强调的,是另一种观点:在欧元区的政策环境之下,采纳欧元才是罪魁祸首,是欧元导致过度消费,也是欧元削弱了外围国家的竞争力。对于外围国家,欧元极大推进了它们与核心国的财政一体化进程,并极大降低了利率。财政一体化本身,当然是件好事,它使大量资本从核心国流入外围国,提高了工资,刺激了消费,带来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另外,就像在美国一样,金融自由化催发了新的金融工具和衍生产品,给房地产注入了新活力。然后呢,结局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

最初,虽然政府开支急剧上升(它们要支付公共部门的工资,还要保障足够的福利),工资的提高和房市的繁荣还是增加了财政收入,使财政赤字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希腊除外)。但是,随着国内消费的疯狂增长,外围国家失去了出口优势,它们的制造业亦随之衰退。与此同时,核心国家严格控制国内的工资,再加上欧元汇率低于核心国先前的本币汇率,它们的出口优势反而得以增强,贸易顺差越来越大。就这样,欧元摧毁了外围国,一切看上去都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甚至欢天喜地,结局却伤亡惨重。

在欧债危机中,核心国与外围国的互动过程,就像金融危机中的东亚顺差国与美国。美国的房地产繁荣与超低利率导致过度消费,这一幕在外围国原版上演;接下来,美国的过度消费刺激了东亚诸国的出口,外围国与核心国也是如此;同时,美国的消费大潮意味着其出口优势的削减,更引发了制造业的衰退,这也是在外围国出现的情况。然后,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破了,金融部门陷入混乱,全球衰退被引燃了,欧债危机与此十分类似。

不难发现,在美国的案例中,过度消费不是它失足的根源,它是被繁荣的房地产与极低的利率刺激出来的,房市与利率才是根源。而在欧洲外围国的分析中,过度消费也不是根源,那是被刺激出来的,是被资本流入导致的房市繁荣、财政一体化导致的极低利率刺激的。然而,与美国不同的是,房市与利率也不是根本原因,它们也是被刺激的,是被动的。最初的源头,不是别的,正是欧元。欧元一手促成了财政一体化,导致外围国资本流入,导致外围国的利率降低,它才是罪魁祸首。

无论是进一步的案例分析还是数据统计,欧元在这场危机中的根源地位,都得到了充分的佐证。在我们分析应对之策时,这个逻辑或许应该得到更多的注意。

本文原题名为“The Crisis in the Euro Zone:Did the Euro Contribute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Crisis”。本文作者为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本文于2012年7月刊于世界银行网站。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