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国变得了吗?
在线阅读 收藏

导读

本文作者采访了凯克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的首席专家裴敏欣。裴敏欣指出,若想维持目前的增长速度,中国必须进行经济、政治双重改革。在国际范围内,世行报告《2030年的中国》质疑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发出中国应对经济松绑的呐喊。从国内看,中国正值十年一次的国家领导人换届,为政治改革提供了动力;然而,内部分歧将使执政党把团结放在第一位——因此很难预测新一届领导班子是否会大力改革。

作者问(以下简写为“问”):世界银行与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完成了《2030年的中国》,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这份报告有多重要?有哪些要点?

这份报告是极具分量的呼吁。它详细地剖析了中国维持经济增长的诸多挑战,并指出如何避开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它指出,中国的基础是坚实的,然而,单靠基础并不能更上一层楼。中国将不得不执行一系列结构性、制度性改革。另外,这份报告的独特之处在于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政府背景,这说明中国高层有相当一部分人已认同这些观点。

问:到底该进行哪些结构性、制度性改革呢?

首先,应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过于强大,榨干了太多资源,扭曲了市场,因此,“国退民进”十分必要。其次,应增加社会服务保障支出,在现有基础上翻倍,以增强人力资本储备。再次,中国需要鼓励创新,多投资新技术,特别是绿色新科技,减少环境污染。另外,中国政府应改革公共财政,使其不再过多向中央倾斜。

问:中国领导人怎么看待经济、政治改革?

没人知道。中国正处在一个敏感时期——变革的前夜,关键人物都捂紧手里的牌,不想让人知道他们想干什么。毕竟,一旦走漏风声,相关利益集团一定会站出来反对。领导层的谨慎行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此起彼伏的改革呼声已经在为改革预热了。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类似的事情了——领导层越来越多地谈改革,媒体越来越多地谈改革,连专家学者、知识分子都越来越多地谈改革。因此,思想和舆论的压力都在不断累积。不过,官方的回应依然模棱两可。

问:最近,即将离职的温家宝总理呼吁政治改革,并称如果政治改革不能成功,“文化大革命”可能会重演。你怎么看这一言论?

单从言辞上看,温总理只是呼吁了他一贯强调的东西。值得探究的是,温家宝的话仅代表他一个人,还是代表着他的同事——中国高层领导?这一次,只有他一个人发出呼吁,其他高层领导没有应和。因此,这并不是共产党内一致认同的观点。进一步讲,这也说明短期内恐怕不会有改革。

未来的领导层会做什么?没人知道,连未来的领导者自己都不知道。因此,这完全取决于未来的中共高层究竟是怎样的。

问:那么,对于中美近期关于汇率、贸易等的紧张局势与纷争,双方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善中美关系呢?

汇率与贸易问题都是好解决的,那只是商业决策。如果你看看数据,就知道情况已经好了很多了,市场力量的确发挥着作用。如果一个经济政策损伤了增长、就业、效率、福利,中国会改变政策的。我更担心的是战略冲突、安全冲突。因为那些才是关于恐惧、关于怀疑、关于地位的,很难靠价格来解决。

问:主要的战略冲突在哪里?

中国的军事现代化,美国的东亚战略,等等。

问:你认为近期什么最威胁中美关系?

一是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中美差距日益缩小。中国可能因此过度自信,而美国将感到安全感的丧失——这是非常危险的动态变化。二是逐渐增强的意识形态冲突。中国代表着一党(领导)的国家资本主义模式,而美国代表自由、民主的模式。两种模式的意识形态冲突将为双方关系蒙上阴影,使双方领导人难以相互信任。

问:展望未来,中国怎样才能继续快速增长,维持它在世界上的分量?

中国目前还不算世界的决定性力量,它只是冉冉升起的新力量,对世界有相当的影响力。美国才具备决定性的力量,它是唯一的。

中国想保持增长,就要启动经济、政治改革。如果中国什么都不做,就只能靠岸搁浅了,正如世行报告里的警告——中国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政治体系亦不可持续。若果真如此,其社会稳定也难以维系。对中国而言,启动经济、政治双重改革,的确是最紧迫的任务。

本文原名为“Can China Change?”。作者Christopher Alessi是外交关系协会(CFR)的助理撰稿人,被访者裴敏欣是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凯克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的首席专家。本文于2012年3月21日发表于外交关系协会(CFR)网站。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