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12年4月,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布了Glaser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分析,她认为美国对华政策正在由“合作”转向“对抗”,美国应对其亚太盟国提供安全承诺,但同时应保持与中国的全面合作关系,消除“美国寻求遏止中国”的猜疑,促使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体系,参与全球安全防务合作,鼓励中国经济转型并获得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成员国资格。
美国当局对华政策的钟摆正由“在全球事务上与中国合作”摆向“压制中国在挑战旧有国际法律与秩序中日益凸显的影响力”。起初,奥巴马当局的“中美共治”政策让亚洲各国的领导人感到恐惧。这种恐惧很快烟消云散。自恃经济上的成功,北京对美国的示弱信以为真,姿态强硬,令邻国担忧。各国恳求美国制衡中国,于是美国重返亚太。现在,中国对美国以亚洲为支点的政策充满焦虑,认为它要遏止中国;亚洲各国也对中美两大国的战略竞争忧心忡忡。
美国重返亚洲的姿态已经引发中国国内的反美情绪,这给下一届领导人施加了抵抗美国的压力。邓小平提出的在国际舞台上韬光养晦之策曾帮助中国顺利渡过了苏联崩溃以来的冲击,现在正被中国的精英和公众所抛弃。他们认为低调的姿态无助于甚至有害于中国维护其不断扩大的“核心利益”。有人呼吁与莫斯科结盟,并将“金砖国家”升级为国际舞台上新的一“极”,与西方对抗。中国新一代领导人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增强党的合法性,可能比现在的领导人采取更具对抗性的政策。
面对中国更加强硬的外交和军事政策,美国应仔细绸缪应对之策。对中国日益膨胀的自负之心不闻不问,将强化以下信念:美国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这一看法已在中国及其他地方兴起。历史表明,每逢强权动摇之际,中国都果断出击争取利益,尤其表现在南海。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军撤离越南,中国从西贡手中夺取了西沙群岛。类似地,当苏联撤离越南金兰湾而美国终止与菲律宾的军事基地协定之后,中国悄然占领美济礁。
但是,敌意而霸道的回应,将使中国确认“美国要遏止中国”的猜疑,从而带来中美之间的冷战。这种做法也会让其他国家恐惧万分,它们一直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在中美之间站队。
美国的政策应微妙而坚定。应采取保护地区稳定以安中国邻国之心的战略,同时要注意避免中美之间更强的战略竞争,出现经典的安全困境——两国都将对方实力的增强视为对己方的威胁,进而引致相互竞争的恶性循环。对亚太地区持续的关注和不断投入资源的承诺非常重要,这能够缓解美国的朋友和盟国对其实力下降的疑虑。美国也需要维持必要的军事力量以遏制中国的侵略。
但是,与此同时,也应采取措施保持与中国的全面合作关系。为了消除“美国寻求从战略上包围和遏制中国”的猜疑,那些不必要的、挑起中国愤怒和恐惧的言辞应当舍弃。在言辞上申明美国欢迎中国崛起的同时,还应采取行动防止北京放弃和平发展战略而与美国开展零和竞争。应更加努力促使中国融入国际体系,参与全球安全防务合作。随着“跨太平洋伙伴关系”成为现实,应当鼓励中国经济转型,以获得成员国资格。
如何让中国“走正道”是下届美国政府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其成功有赖于美国经济的复苏,以及防止中国出现误判的灵活外交政策。
本文原名为“Pivot to Asia:Prepare for Unintended Consequences”。作者葛莱仪(Bonnie S.Glaser)为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费和中国研究讲座资深研究员,本文是CSIS《2012全球预测:风险、机会和下一届政府》报告的一部分,于2012年4月刊于CSIS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