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公元前202年开始的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洛阳、长安为起点,经过甘肃、新疆,到达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丝绸之路,建立起了中国和欧洲贸易的通道。唐、宋时期以中国西南地区为起点,经南亚、中亚、西亚,最后同样到达欧洲的茶马古道也淡然地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中欧贸易的源远流长。
公元172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决定派出两艘商船到中国购买茶叶,次年12月崭新的科斯霍恩号率先起航,而另一艘新船布朗号因港口结冰而未能起锚,1729年8月科斯霍恩号到达了中国广州港。1730年7月13日返回了德赛尔港。
科斯霍恩号的航行,改变了中国和欧洲海上贸易的模式,实现了从中转贸易到直接贸易的巨大转变。随后,中国和欧洲的直接贸易在东印度公司的带动下快速发展起来。
不管是中国人还是欧洲人,似乎都没有意识到300~400年后欧洲会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就像海上贸易取代陆上贸易一样,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更加自由的贸易使得中欧经贸关系经历了历史性的发展高潮。自2008年以来,欧盟已经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同时也是中国第三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
正当远隔万水千山的中欧两个经济体彼此呼应之时,欧洲的债务危机突如其来。中欧经贸关系经历了从历史性的高点回落的现实,而且随着欧债危机的深化,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的欧洲的负面外溢效应更加凸显,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冲击已经从单纯的经贸领域向更加广泛的金融经济稳定演进。
2010年以来,欧债危机集中爆发于希腊,其后不断蔓延并愈演愈烈,希腊、爱尔兰、葡萄牙等经济体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债务危机,意大利和西班牙等经济体正面临债务问题的煎熬,而法国和英国也面临了明显上升的债务压力。
虽然,欧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救援体系,并不断升级,但是截至2011年10月月底,欧债危机并没有平息的迹象,甚至还存在两个重大的风险点:一是向意大利等大中型经济体传染,法国、英国等风险也在加大;二是可能向银行业传染。
欧债危机的爆发和深化,还实质性地影响了欧元体系的未来之路。是不是会有成员国退出欧元区?是希腊,还是意大利,或是德国?欧元区是否会分崩离析?欧元作为一种国际储备货币的命运何去何从?这些疑问均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广泛关注的问题。
同时,欧债危机还深刻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复苏。2009年,IMF认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政策有效,经济增长将保持强劲的可持续增长态势,但是欧债危机的爆发和深化,使得全球经济复苏受到阻力,全球经济放缓,不出现严重的“二次衰退”就已经是较好的情景了,根本不可能出现可持续的强劲增长。
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和欧盟最大经贸伙伴之一,中国难以在欧洲主权债务的深化中独善其身。欧盟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是中国第三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欧债危机不断恶化,已经对中国与欧盟整体的贸易投资产生明显的负面冲击。由于欧债危机未来的不确定性仍然很大,对中国的影响将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