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受制于地理环境和交通因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在低位徘徊.但是,贫困的贵州却拥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此背景下,贵州省政府于2004年开始从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角度,向国家发改委申报世界银行贷款项目。
毛刚强: 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研究员。贵州民族大学中国西部社会建设调查研究暨实验中心副主任,法学博士,社会工作专业副教授,贵州社区建设与乡村治理促进会常务副理事长。拥有十余年反贫困与社区发展工作经历,是贵州民间公益的主要推动者,也是贵州本土专业性、职业化民间公益组织和社会服务组织的主要推动者。曾在贵州50多个村开展过农村社区工作,培育、支持过贵州20余家社会工作机构、各种专业性社会服务组织、发展机构的成立与发展。
孙兆霞: 贵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全国模范教师,贵州民族大学中国西部社会建设调查研究暨实验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咨询专家,贵州省委决策智库专家。1984年至1988年,作为课题负责人之一,承接并完成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在贵州的发展研究课题,迄今从事贵州经济、社会、民族文化研究、农村发展研究30多年。主持、参与课题多项,出版多部专著(合著),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论文。主要研究领域:农村社会学、屯堡研究等。20世纪80年代曾参与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在贵州的研究活动。在陆学艺先生领导下,带领团队与王春光团队进行合作研究15年。从2010年起,带领团队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春光团队协同进行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主要著作(合著)及论文:《社会建设与扶贫开发新模式的探求》《第四只眼》《贵州省党建扶贫的源起演进与历史贡献》等。
陈志永: 硕士、二级教授,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贵州省社科规划办通讯、会议评审专家,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旅游管理方向学术带头人,贵州省优秀教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在读博士,师从“长江学者”徐勇教授。曾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云南大学、贵州省旅游局等科研院所、省内外高校、旅游管理部门邀请,为省内外学员作近100场学术讲座或培训。主要从事村落旅游与基层治理、产业组织化、地方社会与历史文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等方向研究。研究主张以扎实的田野调查和长期跟踪为基础,通过过程-事件分析法对田野点的重要活动与关键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借助长期田野跟踪并与理论、政策间的反复穿梭与关照,从而凝练“问题”,最后将“问题”嵌入区域性、复杂性的整体环境中,拉长研究的历史时段,自然破除学科壁垒,展开整体性、结构性、历时性、层次性、立体式的学术研究。曾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参与世界银行贵州项目中期评估等横向课题10余项。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Tourism Management、《旅游学刊》等刊物/报纸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7篇先后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学术著作3部,其中专著2部、合著1部。研究成果多次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