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既是区域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也是区域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区域强调的是空间概念,城市在时间中发展,在空间里展开。城市本身是区域社会中最具发展实力和活力的组织,通过与区域在多方面所形成的广泛而复杂的联系,它的存在和发展自然对区域发展产生组织和带动作用。区域内的经济布局、要素流动、信息传输等主要是依托或通过城市体系而进行的,形成各种经济和社会网络。城市与区域社会又是双向联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
不过,直到那时为止,城市和区域是两个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且又内涵各异的空间概念。一般地说,区域包含城市,但城市则不包涵区域,这是由各自概念的内涵决定的。“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利用为特色的聚集人口、聚集经济、聚集科教文的空间网络统一体”。它至少具有空间的聚集性、经济的中心性、社会的导向性、构成的异质性(多样性、流动性)、网络的枢纽性和资源的高效性特点。城市在空间上显然是“点”,是区域社会的中心点,网络枢纽的交叉点,资源利用的密集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发点,经济高效的增长点,为构成区域空间的一个部分。城市的空间布局以及功能差异既由所在的空间及资源决定,也为所在区域的整体发展和布局所左右;城市点的规模大小既是由城市人口聚集效益和空间利用效率决定,也由其所在区域空间的作用和地位所决定。城市在时间中展开,因此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城市也是经济密集的社会有机体,它的经济要素在一定的地域内高度密集,这些密集要素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城市成为区域发展的中心。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一个相对概念,大至地球上某一地区(如亚太、欧盟等)、某一个国家,小至国内的县域乡镇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区域。区域类型有自然区域、行政区域、经济区域之分。区域又可以认为是具有经济相对独立的有界限和无界限相结合的综合统一体;区域是由一个经济发达的中心同周围地区形成信息、物质、能量的交换而构成的,是依赖于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经济活动,并从整体上加以考虑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具有组织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能力,常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市以及广大乡村地区所组成。区域发展是区域内中心城市(群)与其腹地联系的不断深化,也是区域内一种乡村景观向城市景观的转变。
可见城市和区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区域对城市具有养育、支持的作用;城市对区域具有引导和带领的作用,是区域发展的向导和动力。任何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地域范围,城市的发展都有它辐射的经济区域,城市与区域正在形成相互融合的地域生产综合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人口从1.72亿人增长到6.22亿人,城市化水平也从17.92%上升到46.6%。据联合国人口署人口预测资料,到205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72.9%
今天,城市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现象,发达国家当然早就成为了城市化国家,甚至是高度城市化国家。同时,发展中国家也以极快的速度实现着城市化进程。城市是世界关注的焦点,从城镇、城市、大城市、大都市、集合城市、巨型城市、大都市带等各种城市模式不断地考验着人类的智慧和想象力。到2025年,估计世界人口的2/3(50多亿人)将居住在城市,100万人的城市将达到300个左右,500万人的大城市达到100个,1000万人的城市也可能会达到两位数。21世纪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城市世纪”或“城市时代”,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将生活在城市里,甚至是大城市里,或者说是城市带、巨型城市里。城市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而且“城市”一词似乎已经无法容纳其发展的程度和高度,其发展的势头与规模永远挑战着人类的语汇,与世界的发展速度相比,语言的苍白展露无疑,这也为我们的城市研究提出了永恒的课题。
从世界视野来考察扬州城市区域社会发展,运用城市与区域到城市—区域发展的四阶级假设——邻域、近域、广域和全域的演进,研究世界历史上的发达国家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演进阶段,对照拉丁美洲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不协调,最终考量扬州城市区域社会发展的程度,就是本书试图完成的任务。
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近2500年的历史赋予它特殊的历史光辉,地处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的优越的区位优势,政府的食盐专卖及漕运体制,从经济上确保了扬州曾经的辉煌。唐代“扬一益二”道出了曾经的全国首屈一指商业大都市的过去,曾经的名字“江都”反映了“江边的大都市”的美好愿望。大运河孕育了明清两代扬州的辉煌,从文昌阁到瘦西湖,谱写着扬州的华彩篇章。那是城市的胜利,是城市的精彩。不过,从城市与区域发展角度来看,那只是文明之点,是广阔区域中的孤岛,它的发展始终停留在邻域扩展阶段,它没有发展成块,即城市文明向近域的扩展。所以,它的繁荣是有条件的,是有前提的,一旦海运铁路代替河运,一旦官府的漕运体制终结,那么,城市文明的点点星火就很容易熄灭,为广阔的区域海洋所淹没。
今天,扬州稳稳地站在几千年不变的城址上,用21世纪的豪迈试图打破其宿命,把点状的城市文明向区域扩展,从邻域向近域扩展。几次区划调整,使扬州城市不断扩容,人口和地域都得到极大的发展空间,迈出了区域发展的重要步伐,城市文明从邻域向近域推进,扬州与区域发展似乎正在走向融合。但是,从近域发展到广域发展,毕竟还有着漫长的路要走,而且究竟怎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有机融合,做到如当今发达国家的都市带那样,变身为扬州大都市——大扬州,这就是扬州现在和未来面临的挑战。扬州能否从一个星星之火的城市文明孤岛,向现代大都市发展,向都市区发展,变成都市区域海洋,也就是城市文明从点到块到更广泛的区域,从而实现城市与区域社会的整合,那还有待于我们的进一步探索,有待于扬州都市区的未来发展。我们希望,通过对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理论考察,通过对正反两种城市与区域发展模式的对照,通过对扬州从区域概念到城市内涵,再到城市—区域目标的推进,提出一种未来扬州可能的走向,提出一种假设与猜想,从而也为城市—区域的探索暂时画上一个小小的句号。
学术研究,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完成,我的探索,也大大得益于学者们的学术成果。由于学识水平的局限和知识广度的欠缺,我在研究中极大地借用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在此我对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和深深的敬意!没有他们的杰出的研究,没有他们的真知灼见,没有他们提供的丰富的资料,那么我的研究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李瑞光、郭熙保、陈澍、史育龙、周一星、郭震洪、李云娥、薛晴、霍有光、安虎森、徐楠、吴启焰、吴传清、李浩、韩立民、颜鹏飞、邵秋芬、王小玉、吴传清、刘陶、李浩、程相占、树琮、卢中华、王郡华、何伟、张利民都直接拓展了我的理论知识。而王旭、孙群朗、郭九林、林广、徐和平、蔡绍洪、刘建芳、张晓莲、孙一飞、马润潮、陈明、彭桂娥、石光宇、吴缚龙、冯春萍、宁越敏、唐路、薛德升、许学强、王海涛丰富了我有关美国的知识。特别要指出的是,我在研究中大量地借用了美国城市史家王旭的成果。我的拉美知识则来自韩琦、张宝宇、刘文龙、罗平峰、李瑞林、李正升、韩俊、崔传义、杨启藩、程洪、陈朝娟、范红忠、周阳、马凤岗、张弘、张家唐、俞金尧、吴洪英。而马树生、李久海、王冰、王振忠、何一民、赖琼、盛长元、刘雨平、张孔生、王勤金、俞永炳、余大庆、宗传宏、戴光中、尤勇、张京祥、叶美兰、李云虎、季鹏、赖琼则丰富了我的扬州知识。另外,扬州规划局姚秋波、城乡建设局赵俊生、古城办薛炳宽提供了许多帮助,同事曹金华教授审阅了古扬州部分,修正了不少错误。学友蒋国林、刘哲芬为我提供了资料上的便利;张孔生、许益民、蒋华、刘诗乡提供了一些照片,丰富了本书内容,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
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我的爱人余大庆教授给我思想的灵感。在研究中,他往往能迅速把握思想精髓,梳理明白困扰我的纠结。在写作中,从书稿的结构、观点、逻辑到语言、词汇,他都给予我了无私的帮助。他的热烈鼓励激发了我写作的激情,而他的激烈“批判”,则磨砺了我思想的锋芒,完善了著作本身。
当然,我还要感谢扬州大学周新国校长和人文社科处的秦兴方和蒋鸿青两位处长,他们一次次的组织、督促,使我不敢懈怠。特别是蒋鸿青处长身体力行的办事效率,也促使我不断提高效率,不致松懈。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贺春燕、吴敏两位女士为我的材料下载、打印等付出了辛苦劳动,这里也送上我真诚的谢意!
还要感谢许多没有具名的作者,他们的文字和图片极大地增进了我的知识,丰富了本书的内容。若涉及任何知识产权问题,请与作者联系,以便在再版时予以更正。联系方式:xila8888@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