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城市与区域社会理论
在线阅读 收藏

虽然说城市曾经如区域海洋中的孤岛,但是另一方面,在人类历史上,城市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古代世界,城市充当着人口与服务中心的职能,为周围的区域提供产品交换的市场和信息交流的平台,因此它是一个开放而非封闭的系统,与其周边广大的区域及其他城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代世界,城市作为人口、产业、信息、服务等集中地,其产生与发展也都依赖城市与其所影响的区域之间的不断交流。城市的地位和作用越突出,城市与区域的关系越密切,城市的地位和作用越弱小,城市与区域的关系越简单。城市规模越大,一定地域上的城市空间体系也越来越复杂,城市规模越小,那么相应地域的城市空间体系也就越单纯。未来世界,当城市与区域已经融为一体,城市与区域密不可分的时候,城市与区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那个时候,我们今天的研究就只能是“历史”了。那时,也许人们研究的就是城市—区域的深度整合问题了。

区域和城市的城市化互动推进。对任何区域或城市而言,城市化推进正如其经济社会发展一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不管是认为城市化推进主要在区域,是让所在区域更多的农民转换成市民;还是认为城市化推进主要是城市,是扩大城市规模,增加城市就业岗位,只要肯定区域、城市这一永恒的主题,就能取得共识。城市本身的城市化推进不仅仅是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城市建设质量的提高和城市运转的现代化,更主要的是作为区域中心功能作用充分和完美地发挥;区域城市化推进,其内容既包括让更多农民转变成市民,还包括区域的城市化,包括区域城市(镇)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因为完善的城市(镇)体系本身就是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城市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各类城市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统筹协调的体现。因此,推进区域社会和城市社会的发展,就成为研究者和决策者的焦点所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历史上有了城市,就开始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由社会分工引起的生产方式在空间里的一种扩散过程,它是一种城市与农村逐渐均质化的过程。在城市化的早期,不同规模和层次的城市之间的分工和经济联系极为有限,城市与区域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城市与周边乡村的关系。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期,城市数量的增加、不同规模城市在空间上的高度聚集,形成了新的空间形态,如城市群、城市带、都市区、都市绵延区等。在这种状况下,区域是以城市体系为骨架构成的一个经济网络,区域的构成要素在空间具有网络特征。城市成为区域的中心,如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科技文化中心、旅游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吸引力和集散度决定着城市的功能,区域则为城市的分工和合作提供基础。

从城市的现实情况看,目前世界各国城市的发展表现为:大都市区和城市群都已成为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城市从传统的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大城市区域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已使得城市的发展摆脱了单一城市孤立的发展阶段,城市与区域组成一个独特的、复杂的城市区域系统,而在实践上,大城市或以大城市为主的城市群正在成为整个地区及国家经济发展的主体,城市与城市及城市与区域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加剧,这些都需要从更广的范围、更高的视野来重新审视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从区域和城市的这种发展现状看,区域内部城市数量的增长和功能的不断提升,带来的是城市间的分工细化和城市内部的潜在分工发展。

丝奇雅·沙森的研究表明,少数的全球性城市成为专业化服务的供给基地、金融创新产品和市场要素的生产基地,代表了全球服务业的集中化趋势;而制造业无论是在次国家区域范围,还是在全球范围,均表现出分散化的趋势。835579区域内独立的地方单位之间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协调与合作,以适应区域内经济聚合效应的需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学界一直比较关注城市和区域问题。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城市群的横空出世,城市和区域问题甚至成了各种媒体上频频出现的热门词汇之一,各种研究成果也纷纷出现于有关报刊,从各个角度、各个学科视角研究城市与区域关系的书籍已不鲜见。国际学术界更早展开对城市与区域问题的探索,提出了许多理论与假设,形成了传统的城市与区域理论。而20世纪中晚期以来,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城市与区域发展都出现了新的现象,因此产生了现代的城市与区域理论,试图解答城市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