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城市与区域平行线
在线阅读 收藏

按照理想状态来说,城市发展,不断向区域扩展,城市与区域的分离终将达到城市—区域的融合,发达国家基本上走的是这条路子。但是,理想毕竟只是理想类型,历史的发展往往有着多样性。充当反面教材的拉丁美洲国家的城市与区域社会发展恰恰相反,它以牺牲区域发展,片面地发展大城市,使现代文明局限在个别特大城市上,区域社会成为落后的腹地,城市文明的星火始终只停留在邻域的初始阶段,没有能向近域扩展开去。这种城市发展模式没有先进成熟的工业支撑,也不是以城市带动区域发展,因此,城市与区域发展是割裂的,两者犹如两条并行线,永不交叉,无法形成城市与区域间的某种互动发展。

一方面,拉丁美洲有着极快的城市化速度,极高的城市化率,拥有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城市。19世纪末,一些拉美国家开始启动现代化进程;到20世纪50年代,大多数拉美国家先后进入了现代化的起飞阶段。一些拉美国家全面推进工业化,工业发展战略由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转向进口替代工业化为主。各国政府集中全国的资源,重点和优先发展与工业化相关的基础设施,并大力投资制造业。这期间,他们实施了牺牲农业、扶植“幼稚工业”的产业倾斜政策和一系列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拉美国家城市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00年拉美城市化水平为25%(7000万人),1945年为39%,1970年为57%,1985年为68%,1995年为73.4%,2000年为75%(4.8亿人),2010年为79.6%(仅次于北美的80.7%,但分别高于欧洲的72.8%、大洋洲的70.2%、亚洲的39.8%和非洲的37.9%)。有些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更高,如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委内瑞拉、巴西、哥伦比亚、秘鲁的城市化比重已经接近或超过80%。当一个国家的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时,就实现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过渡,而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时,就是中等城市化水平了,再往上就是高度城市化国家。欧洲用50年(1920~1970年)时间完成了40%~60%的城市化,而拉美仅用30年时间(1950~1980年)就实现了城市化从41.6%提高到65.6%。835707从个别国家来说,美国从30%到70%用了近百年,而巴西却只花了40年。联合国预计,2025年拉美城市人口将占总人口的85%。这就是拉美的高速城市化。

另一方面,拉美国家遭遇了“过度城市化”问题。城市发展一枝独秀,严重脱离区域社会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的迅速膨胀,拉美成为发展中世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到70年代中期,拉美城市人口的比重已占地区总人口的60%,但工业人口的比重却不超过20%~30%。1990年拉美的城市人口达3.24亿,城市化水平为72%,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相近。90年代末,10个贫民中有6人住在城市。过度城市化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城市人口的首位度奇高,城市的发展压力大;城市化过程中贫困化问题突出,城市人口的恶性膨胀导致就业机会不足,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暴力、毒品、犯罪泛滥成灾,道德沦丧;城市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已达极限,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供水困难。过度城市化导致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造成“贫民窟包围城市”的尴尬局面,拉美始终停留在邻域扩展阶段,没有走向现代社会的近域扩展。

在城市畸形繁荣发展的同时,区域发展严重滞后,使城市与区域成为两条并行线,而非有机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城市发展孤立于区域发展,一枝独秀,而广阔的区域,则长期徘徊在落后的边缘,形成著名的“拉美陷阱”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