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了城市与区域的相关理论,研究了欧美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发展道路,我们再回首扬州,探讨扬州从古代的城市与区域相分离的发展模式,到今天扬州从城市文明点向区域扩展的现状和未来,也许会给我们一个完整的答卷,让我们通过扬州这个个案,了解城市与区域社会发展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也使我们能够从另一个视角看到扬州从一个城,到城市,到都市,到区域扬州的发展道路。
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在东经119度01分(仪征市移居、青山一线)至119度54分、北纬31度56分至33度25分(宝应县西安丰、泾河一线)之间,境内有长江岸线80.5公里。东与泰州、盐城市交界;西与南京市六合区、淮安市金湖县和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县接壤;东南临长江,与镇江隔江相望;北与淮安市毗邻;中有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它与万里长江在这里交汇,因此扬州历来是水陆交通枢纽、南北漕运的咽喉。京杭大运河在扬州境内全长143.3公里,由北向南沟通白马、宝应、高邮、邵伯4湖,汇入长江。市区北部地形为丘陵地带,京杭运河以东和沿江地势平坦,为长江三角洲漫滩冲积平原。境内90%以上地表是平原,河湖密布,长江岸线稳定,水深江阔。
扬州处于江淮平原南端,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受季风影响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自然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为14.8℃,冬冷夏热。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1.8℃;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为27.5℃。全年无霜期平均220天:全年平均日照2140小时;全年平均降水量1020毫米。
扬州拥有丰富的资源,盛产粮、棉、油及水产品等,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扬州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地下温泉和矿石等矿产资源。1999年10月,扬州市土地面积为998.72万亩,园地17.96万亩,林地12.52万亩,牧草地0.58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33.18万亩,交通用地30.35万亩,水域311.19万亩,未利用地10.25万亩。
扬州市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市区在2011年行政区划调整前有3个区,面积是980平方公里,人口是122.6万人。调整后,扬州市区面积为231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达到229.1万人,辖广陵、邗江、江都3个区,宝应1个县,代管仪征、高邮2个县级市。
扬州有着优越的区位条件——南北沟通的运河要道是其生长发展的命脉所在。由于扬州处于运河与长江这个巨大的“T”字形航道的交汇点上,处于沟通东西南北贸易的枢纽位置,把长江下游区域与其他区域连为一体,成为贸易的重要中转站和长江下游地区著名的“四汇五达之衢”。
扬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开放城市。唐代扬州是东南地区的最大都会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四大港口之一,当时在扬外商达1万多人。高僧鉴真大师六次东渡到达日本。自唐迄元,韩国的崔致远、阿拉伯的普哈丁、意大利的马可·波罗等都曾在扬州留下足迹。1988年,扬州被批准对外开放,现已与7个国家的9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城市。扬州的对外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与包括德国奔驰、美国高露洁、意大利比瑞利、美国得州仪器、荷兰飞利浦等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一批大公司合资合作,已形成了汽车、船舶、电缆、精细化工、化纤及纺织面料、食品六大支柱产业和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三大新兴产业。
自古至今,扬州城市与区域社会是什么样的关系,它是怎样从一个原来的辽阔区域概念演变为一个城市名称,然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城市一枝独秀,城市与区域发展基本分离,再发展到城市逐渐摆脱邻域式发展,最后向近域扩展,从而把城市发展与区域社会结合起来,也就是从城与市分离,到扬州向都市时代发展,从而把城市与区域紧密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下面要探讨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