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尝试通过发展多个重点园区,达到东西南北园区建设各有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向外扩散的目标,虽然传达出政府注重城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意图,但未能体现不同地区文化资源的特点、文脉肌理及其之所以发挥功能的基本原因,而是把默认的产业发展逻辑套在城市有机体上,走入了以各种行政手段加以配置、重整、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就能产生文化产业链条及释放产业集聚效应的误区。通州区宋庄艺术村的案例恰恰揭示了园区发展的复杂性,即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若按一定的空间布局来设计,它们的预期效果是什么?默认的目标是否与园区本身的发展逻辑和当地文化环境互相配合?这些关乎文化发展和规划的命题,在一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喧嚣浪潮里,应以响亮的声音创造“第三条路径”,即以文化发展为主轴,以产业经济和地区经济为辅助。这才是发展文化创意空间真正的关注点。
“Synoikismos在希腊语里可解作‘聚居’的意思,在古希腊史中,这个名词指镇或村联合成城邦的政治过程。在城邦里,城邦领袖(synoikistes)运用个人影响力或通过征服手段促使城邦诞生,故按传统被视作半人半神而受到崇拜和供奉。在希腊历史上最著名的神话人物是特修斯(Theseus),他统一阿提卡(Attica)而成为雅典的英雄和国王。”
——维基百科全书
城市文化地理学者爱德华·索加(Edward Soja)2001年在一个学术会议的公开演说上,指出众多书写城市的作品长期忽视了“Synoikismos”的含义。在索加的定义里,这个词的现代含义较古希腊原文的语义更丰富,它既指城邦(城市)的出现,而且包含城市持续、高度政治化的成长和发展历程。索加认为,城市发展过程是动态的,而且是引发各种社会能量协同发挥效能的契机,同时这动态过程也是城市生活的本质;说明白一点,城市发展与政治是同一范畴的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