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珠江三角洲文化街道的诞生与消亡:本地文化诉求的缩影
在线阅读 收藏

在香港旧湾仔区的山坡上形成的地方性文化区,即圣佛朗西斯星月街道(SMS),通过动态地、持续地提高与当代日常生活相关的活动的文化质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语法和文化生态。这个过程是引人入胜和人本主义的。其中的主角包括有文化意识的房地产开发商、新兴个体艺术家、老街坊、循环流动的年轻居民以及周末游客。他们共同塑造了这个崛起中的文化社区,也见证着香港文化空间的有机生长。SMS在政府推动发展和“自由主义”政策的小路之间探索出了一种培育香港文化的模式,并在一贯被认为根基肤浅的香港文化基础设施下沉淀发育起来,亦被整合进香港下一阶段的文化发展规划之中。可见,SMS现在的生命力很强健,但是一旦环境遭到破坏,它也是非常脆弱的。与自然环境中的生态系统一样,平衡很容易被提高租金、房地产偏见、观光客大量涌入以及文化殖民等因素打破,这也是我们必须时刻警醒的问题。

香港文化空间的生态与沙漠边缘的生物数量相当,如果不是正好等于零,那肯定几乎是最小值。从殖民地时期起,香港的文化土壤就被认为是肤浅的,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其转瞬即逝的存在方式,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对金钱的追求发展到了失衡的地步。文化的概念更多的是用来掩盖商业目的,或者更糟糕,等同于功夫片。

在香港,好几代人都认为文化附属于大不列颠的旗帜或是中国的祖宗牌匾。一直以来香港人就有一种被压抑的明确表达其身份的渴望。从历史年代来看,真正的香港人,作为一个重要的群体,在1997年这个重要的时刻成熟起来。脱离殖民地宗主国,重新成为略显陌生的中国公民,促使众多当地知识分子重新设定自己的身份,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文化语法。

在旧湾仔区的山坡上形成的地方性文化区,即现在的圣佛朗西斯星月街道,就是这种变化的有形的宣言。通过对周边汽车维修、洗衣店、金属作坊,以及附近画廊、设计师和艺术家工作室的亲身参与和观察,笔者认为,与香港独特的文化空间的有机生长相关的平常而有趣的故事,对于我们重新思考和研究当代文化景象及其在世界该领域的前景是很有价值的。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