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关键的问题就是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坚强有力。这些年来,由于农村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活动方式的新变化,在一些地方,党的基层组织从组织到功能作用,都有赶不上实践发展需求的情况,甚至还有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无法正常发挥作用的情况。所以,积极探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途径和方法,是党建工作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在这方面,实践中已经有很多走在前面的先进典型。中共湖南省湘阴县委在全县推行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制度,可以说是这方面一个积极探索的有益成果。
第一书记制度的核心是选派第一书记。从2002年12月开始,该县共从县直机关单位抽调418名党员干部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任期三年。但第一书记制度又不仅仅是选派第一书记,它有一系列配套制度,这是更可贵且难得的。实际上,第一书记只是这一系列制度如第一书记的选派方法、职责定位、任务目标、工作机制等的一种整体称谓。正是由于有了这一系列操作性很强又配套合理的具体制度,才使得第一书记制度不是停留在形式上,而是体现在工作绩效上。从它实施的效果来看,我认为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优点:
第一,它在城乡之间很好地起到了沟通作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城乡分割问题。这一问题,可以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着手解决,沟通城乡之间的联系,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而第一书记制度是从干部人事制度来解决这一问题。让城里的干部到农村去任职,带去的不仅仅是一种观念、认识、思路,还是一种沟通的渠道、一种关心和责任。由于在选派过程中注重把部门特点、行业优势和所在村的实际结合起来,如对于社会治安较差或民事纠纷突出的村,一般由公、检、法等单位派人;对于产业特色比较鲜明的村,一般由农业、水产、畜牧等部门派人;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村,一般由经济实力相对雄厚的单位派人,这就真正起到了对口支援的作用。而这种支援,又不是简单的摊派任务,它是把一种责任给了派人单位,给了选派的干部,由这些单位和干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办事。试想一下,如果不是通过这种办法,而是简单地下达对口支援任务,城里人不了解农村情况,只是用一种完成任务的观念处理问题,效果会怎样。而选派了人员去直接担负领导责任,不管是被选的干部,还是派人的单位,就都会从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来尽自己的责任,这不就很好地起到了沟通作用吗?
第二,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县直机关人员超编、人浮于事的问题,使现有干部更好地发挥了作用。现在,在县一级局、委、办单位,人员超编,人浮于事,是一个普遍情况。而解决这一问题,也是一个令人伤脑筋的事。很多问题是历史上形成的,过于简单的处理,会造成很多新的矛盾,影响地方的安定团结。而不解决这类问题,又很难提高工作效率和减轻财政负担。湘阴县的第一书记制度,从县直机关挑选一批具备较高政治素质和较强办事能力、身体健康的同志到农村去担任村支部第一书记,使他们在最需要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又很好地解决了机关人浮于事的问题,可说是一举两得。机关人才多,有时候多一人少一人在工作中显不出来,而农村却是最缺人才的地方,这样一种输送人才的办法,对农村无疑是雪中送炭。所以,它深受农民欢迎。
第三,它是促成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深入群众、克服官僚主义的有效措施。让干部下去,深入实践、深入群众,这是我们党一贯提倡的。但下去有各种下法,湘阴县的第一书记制度,让干部下去担任实职,而且一干就是三年,每个村都有人下去,全县达400多名干部,这应该说是实实在在的下,不是走一走、看一看、开一次会、吃一顿饭那么简单。干部要真正了解基层情况,体会百姓的疾苦和欢乐,跟老百姓在感情上贴在一起,没有真正和老百姓在一起生活,是很难做到的。第一书记制度,让干部下去,不是要他们看的,而是要他们干的,给下去的干部压担子、定目标,让他们和村里其他基层干部一样担任务、负责任,一样体会工作的酸甜苦辣,一样感受农民的欢乐哀愁,这对干部来讲,是一种真正的锻炼。同时,因为干部下去是实实在在为农民谋福利的,其双重身份也使得他们能够起到单纯的农村干部无法起到的很多作用,帮助农民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从而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以赢得了农民对党和政府的工作的认同和支持,使得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加密切,更好地克服了那种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真正加强了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从很多地方农村党建的实际看,党的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不好,关键还是缺人,缺乏真正有知识、有能力、能够担当农民的主心骨、领导农民致富发家的人。因为随着农村出现的新情况,很多年轻力壮的农民都纷纷进城打工去了,于是,许多地方的农村出现了农村党员年龄老化、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党员的素质,把更多合乎党员条件的人吸收到党内,更好地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增强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第一书记制度,把有干劲、有能力、有知识的干部选派到农村,给农村党支部派去了合格的领导,也给农民派去了主心骨。实际情况是,一支书入村后,从健全规章制度、培养发展党员、培养后备村干部入手,认真履行党建工作责任,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三年来,全县共调整村级班子226个,调整村干部426人,其中村支部书记158人。同时,从回乡高中毕业生、致富能手、经营大户等先进分子中确定入党积极分子3246人,发展新党员1253人,有效地增强了农村党员队伍的活力,提升了农村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湘阴县的第一书记制度在实践中获得的成功,给予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其中最深刻的启示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农村自身而言,关键在党的基层组织,关键在党的基层干部。湘阴县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工作的制度,带来了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整体改观和巨大进步。如果这个经验能够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得以推广,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肯定是十分有益的。就我们所了解的情况,岳阳市委正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湘阴县的做法,我们期待着第一书记制度在更大范围内取得更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