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日,中国的神舟八号飞船在太空中成功地与稍早发射的天宫一号飞船完成了无人自动交会对接。这一消息不仅通过国内媒体的大幅报道为国人所熟知,也为全世界的媒体和人民所关注,因为,这次富有创举的太空实验不仅在人类的航天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让世界另一端的人们能够暂时放下偏见,看到一个富有进取心和创新欲望的大国如长征火箭般吞吐出炫目的火焰冉冉升起。这个场景不由得让人联想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阿波罗探月计划、全美国人、全世界的人都在昼夜不息地关注着新闻报道中人类奇迹的实现——美国得以傲视苏联成为人类文明的先锋、美国人则满怀自豪地团结在一起,把这次壮举视为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
时过境迁,当半个世纪以后,另一个新兴的大国同样以航天为标志崛起的时候,舆论的环境却不像当年那样满含希望和憧憬——一向在网络舆论中对中国充满偏见和歧视的日韩网民表现出对中国取得成就的钦佩和羡慕,美国的雅虎论坛上更是有很多网民表示对中国成就的祝福和对中国被国际航天计划排斥之后自力更生最终取得今天成就的赞叹。而与此相反的是,在中国的很多大型门户网站的网友留言里,中国网民对于中国取得的成就却是嗤之以鼻的,一些人认为发展航天是劳民伤财之举、更多的人在评论中牵扯出了其他社会问题和体制问题。
早在2008年,中国网民数量就已达到2.53亿,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市场,而到了2011年已经达到了4.85亿,伴随着网民数量增长的是中国不断增加的网络普及率,可以说,与手机相类似,网络在中国已经从“高端技术”变成了寻常的公共信息工具,在这个时代,任何最新的技术在中国都能够得到最迅速的传播和普及,中国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巨大热情追求“最新”的东西,即使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明白它们的真正意义。不仅是网络,由于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不断提高的国民文化水平,网络以外其他媒体的受众指标,如电视的收视人数、报纸杂志的发行量、新媒体的覆盖范围等都是世界上任何单一国家无法比拟的。
巨大的人口基数带来的是巨大的市场、消费潜力和源源不断地制造能力与创新后劲,这种人口红利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为经济的起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仍然为中国的经济提供强大的动力。然而,在经济取得瞩目成就、在国际市场逐渐取得了发言权和主导权的同时,中国的文化力量在国际上依然显得十分弱势,代表传统大国影响力的西方传媒语境下的中国似乎和冷战时期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中国的国家形象在普通外国人的眼中始终显得和世界主流文化格格不入——残忍、内乱、麻木、狡诈、独裁、没有信仰……充满了“原罪”的意味,这种强势的“定性”不仅影响着世界上最广大的受众,同时也影响着中国人自己,尤其是在网络嘈杂环境和社会信仰缺失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巨大的人口并没有汇聚成强大的声音,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人总是用民族一贯的宽容和坚忍期待着世界的理解和接纳,很少用强势而坚定的语气告诉世界——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2008年是灾难和希望并存的特殊年份,一方面一场灾难性的地震磨砺和考验了民族的坚强和团结;另一方面中国的奥运圣火在世界范围内传递时遭遇到的种种阻挠,显示了在当今世界,中国依然没有得到“理解”和“宽容”,种种误解和隔阂在官方和民间依然广泛存在。当CNN发布了辱华言论的时候,华人组织在媒体门前抗议示威,最终主播以个人的名义道歉,当“达赖集团分裂势力”分子抢夺火炬的时候,留学生组织起来在传递火炬过程中始终高举国旗、阻拦破坏分子的嚣张气焰,在整个事件中,留学生和海外华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觉让人钦佩,但是,这些民间组织甚至个人的不懈努力也许只能勉强维持活动的延续和尊严底线不被侵犯,却不足以改变整个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偏见,崛起中的青年一代对于祖国强大而正面的形象有着不输于前辈的渴望,但是在这样的重大事件中国家的声音依然软弱,传统的西方强势媒体依然左右着国际舆论的风向。我们虽然有数量巨大的人口、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支持,但是却没有把述事件转化为代表中国舆论立场的声音,为国家的崛起制造正面的舆论,使良好的国家形象深入人心,从而获得世界上其他国家普通民众的理解和祝福。正如郑贞铭教授所说的那样:“经济发展会使人羡慕,但是只有文化的发展才会使人尊敬。”21世纪的前30年是中华民族百年复兴之路的转折时期,不可避免地面临一系列尖锐的冲突和矛盾,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崛起必然伴随着传统世界格局的根本改变。诚然,经济发展是国家崛起的动力,事实证明,国家形象的崛起也并非水到渠成,需要有以国家为主体的强力推动,需要有建立在充分理解不同文明基础上的文化推广战略,更需要媒体特别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行动。
没有人会愿意被强制灌输一种理念,但是没有人会拒绝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接受新事物;没有人会愿意屈服于自己的敌人,但没有人会拒绝多交一个朋友;没有人会愿意被人指手画脚地批判,但没有人会拒绝主动发现和改变自己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