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多的财富,终有一天也会用尽,但是如果将平生多余的财富投入于社会事业,就有可能创造出永恒的价值和永久的纪念。自古以来,不管各国各地的文化差异有多大,但是有一个事实十分清楚:人生财富是“生不会带来,死不能带去”的。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随着物质财富积累得越来越多,财富传承方式是一个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各国法定的财产传承均以家庭、家族关系的继承为主(默认程序),但同时也会十分注重本人的意愿。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将遗产捐赠给慈善事业是实现公益理想,以个人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常见方式,也是非营利机构获得高额捐赠,积累资产,建立起永久性捐赠基金的重要渠道。
计划性捐赠(planned giving)是一种对捐赠人遗产的规划过程,它不仅考虑到赠款对非营利机构的积极作用,而且考虑到怎样更好地帮助捐赠人在一定时间段内合理配置他们的资产和资源,达到利益的最大化。计划性捐赠对于非营利机构来讲是一种“融资”方法,而对于捐赠人来讲则是一种“理财”计划。
美国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遗嘱捐赠(遗赠)等各类计划性捐赠载体日趋成熟发达,计划性捐赠逐渐成为人们常用的慈善选择,计划性捐赠项目也成为许多非营利机构的正式筹款项目,运作日益专业化。2012年,美国的民间慈善捐赠总额为3162.3亿美元,其中遗赠达到234.1亿美元,占捐赠总额的7%,这一比例与过去几年基本持平
无论非营利机构的规模大小、宗旨、年龄、预算、内部专业能力和捐赠史如何,计划性捐赠都可以且应该成为筹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营利机构所获得的一些最高额度的捐赠通常会是计划性捐赠,计划性捐赠项目能使机构的收入渠道多样化,如果机构能够获得高额的计划性捐赠,则有可能为自己建立起捐赠基金,创造永久性的收入来源,改变机构的整个发展面貌。计划性捐赠还能为捐赠人提供更多的资助方式选择,增进机构与他们的情感纽带,加强他们同机构合作的忠诚度。
计划性捐赠项目的潜力非凡。在美国,年长的人控制着全美77%的资产,45岁以上的美国人占“捐赠人市场”的半数以上。美国康奈尔大学于1990年的研究预测,在接下来的55年中,有高达10万亿美元的资产将隔代转移;美国波士顿大学社会福利研究所2003年的研究表明,在50年后(截至2052年),有大约41万亿~136万亿美元的资产将隔代转移。换言之,大量高于一般年度捐赠额的资金将通过计划性捐赠的方式涌入非营利部门。一位负责筹款事务的非营利机构副总裁曾这样评论道:“我们如果不搞计划性捐赠,就仿佛愚蠢到将大叠的万元大钞留在桌面上而置之不理。”可见,计划性捐赠对于实现捐赠者的个人价值和非营利机构的发展都具有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