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里,企业如同一位独立而理性的“现代公民”,它不仅可以自主地追求商业利益,而且也会有回报社会、积极促进人类进步的责任感。这是社会赋予它的权利和义务。同时,“社区环境越健康,商业机会便越充分”,企业支持公益事业,也有助于提升商业运作环境的总体质量,最终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位跨国公司的总经理曾经说过:“企业和它周边的社区环境就好比是金鱼和鱼缸里的水,要养好鱼,不但要喂食,还需要保持鱼缸里的水干净。”让社区具有适合企业成长的环境,是企业反馈社区的关键原因。
商业公司对非营利机构的支持主要是20世纪的产物。许多历史学家认为20世纪初美国铁路公司资助基督教青年会(The 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YMCA),为铁路工人提供安全方便的住宿是现代企业慈善的开端,这项创议就是现在遍布全球的基督教青年会设立的廉价旅馆的起源。而慈善活动成为企业固定的项目最先发展于美国的20世纪30年代,企业慈善捐赠于1936年列入了公司所得税申报中的固定条目,这标志着企业捐赠成为公司运作的正式组成部分
如今,在美国民间捐赠的各种渠道中,包括企业基金会在内的企业捐赠占慈善总额的6%左右,所以从宏观上看,美国企业的捐助远远小于来自个人和基金会的善款。大约1/10的商业公司积极参与慈善活动,企业捐赠的平均额仅仅是公司每年税前利润的1%左右。因此筹款人员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企业存在的本质是为了赢得利润,而不是赠送利润,自始至终,企业的慈善行为更多是为了直接或间接地满足自身牟利的需求。正因如此,企业捐赠不可能是纯粹的“无私奉献”,也不可能成为非营利机构赖以生存的稳定收入来源。同样,企业对受赠对象的选择往往取决于非营利机构的服务领域和公益目标是否符合企业的战略利益。在美国,企业善款的流向分布就很不均匀,有的非营利机构很少能够获得企业捐赠,有的机构则高度依赖于企业的支持,这与商业公司的战略利益有关。例如,公共教育机构一般获得较多的企业资助,而宗教机构则所得极少。企业捐赠的动因和特点构成了筹款者与企业打交道时的基本话题。
企业关注的底线是经济利益,也就是以私自目标为起点,而非营利机构注重的是公共目标,它们的社会功能不同;企业的运作基于商业管理的实践,而非营利机构的运作基于社会互助的关系网,它们的运作环境不同。这些本质区别决定了两者合作共事时无形的隔阂,以及机构文化和工作方式上不可避免的差异。本章的重点在于深入分析企业捐赠的动因、特点、载体和方式,非营利机构的管理人只有在深切体会企业组织和捐赠文化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掌握向企业募款的要点,与企业成功建立互惠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