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中国和非洲大陆都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和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入改革调整期,因此,本章对中非农业发展现状分析的时间段定为1978年至今,并对处于这个时期的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进行详细的讨论。
在过去的30多年里,在“一靠政策,二靠科技”(邓小平,1982)的推动下,中国农业快速增长,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的历史性转变,食物自给能力和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以占不到世界10%的耕地和仅占世界平均水平1/4的人均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20%多的人口(黄季焜,2008)。虽然以农业生产总值为指标衡量,非洲农业发展也取得了进步,但非洲的农业生产不能满足非洲人口的消费需求,许多国家粮食自给率在50%以下,除了玉米基本能满足地区需求、国际市场进口额仅占非洲消费总量的5%以外,在非洲国家消费的水稻和小麦中,45%的小麦和80%的稻米都依赖进口。资料显示,在非洲53个国家中,有21个国家需要粮食援助(李淑芹等,2008),2005年,非洲大陆谷物总产量为8836.5万吨,谷物缺口2448.8万吨,需要进口或者援助粮食总量占到非洲谷物总需求量的21.7%左右,有24个国家出现粮食危机(FAO/GIEWS,2005)。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非洲国家,尤其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国家,基本上仍属于传统农业国,其典型特征是农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32%;农业是非洲经济的支柱,70%的非洲人口靠农业生存,60%的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就业,90%的农村人口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20%的国民经济和出口外汇来源于农业(ECA,2007)。中国则已属于典型转型中国家,其典型特征是农业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