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是技术变迁,而一定的经营形式和特定的经营规模是技术创新的载体,同时,农业又是以一定的产业地位与人类其他生产和非生产领域相联系而发展的。各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形成各自的资源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上的差异,诱导出丰富多彩的技术变迁道路和经营规模利用形式。多姿多彩的农业,只有适宜与否之别,并无高下之分。大规模固然壮观,小规模也可以是美好的,完全取决于禀赋的比较优势和特定的技术结构。同样的逻辑推广到农业的产业联系之中,农业的产业地位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会时过境迁。市场作为一种具有自我创新机制的精巧机器,技术的变迁、经营形式的选择、规模经济的利用以及产业联系的形成,都可以由其诱致出来,并给予检验。
蔡昉: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十五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劳动经济学会会长,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副理事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非洲研究院院长,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人口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减贫等。著有《人口负增长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挑战与机遇》《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意义》《中国经济增长展望: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成长的烦恼:中国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及应对》等等。近年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人口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发展百人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