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现代化理论与村落家族文化的内涵及构成
在线阅读 收藏

村落是中国乡村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单位,地处浙江省南部的温州市也不例外。这个地区原来人多地少、资源贫乏、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但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却在经济基础薄弱、国家很少投资、政策没有照顾的条件下,率先发展家庭工业、专业市场,建设农村小城镇;率先将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率先打破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私营企业,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和途径。由于在经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温州市这种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路子,被人们称为“温州模式”。

温州的经济改革和现代化进程是从村落起步的,温州经济发展的奇迹也主要体现在农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上。相对于城市而言,村落的传统文化自然较为悠久深厚。按照通常的“道理”:现代化是对传统的超越,建立现代化的经济社会意味着旧有文化意识的消退和传统社会结构的终结。传统力量过于强大会影响现代化的顺利推进,甚至导致现代化的失败。长期以来,这种“二元对立论”或“传统阻碍论”几乎已成为许多人对传统一现代关系的共识。但是,温州农村近20年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量事实却与上述观点相反:在许多场合,传统文化不但没有构成阻碍,反而促进了农村的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也没有消失殆尽,某些旧事物还得以再现、复兴和强化。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的现象在启发着我们思考,传统—现代二元对立理论尽管沿袭已久,但对正在进行中的中国现代化的许多生动实践可能缺乏解释力。要科学地把握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能须另辟途径。为更清楚地认识这个问题,在进入主题之前,有必要先从理论渊源上对这种线性思维方式和单向的社会进化论理论予以简单的回顾和反思。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