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采访对象:ZYS,浩钢达子公司经理,1957年生。
采访时间:2003年11月9日
采访地点:浩钢达子公司办公室
采访人:小陈}/bl}
问:您的厂子挺大的,一定有许多创业的故事吧?
答:我现在办的厂主要是生产汽配中的击电器、电磁气阀,是浩钢达的子公司,在我们村里,我们的厂做的还不算大。
我17岁就随陈总出去养蜜蜂,就是浩钢达的老总CCK,他是我老婆的二哥。20岁回来,进了村办企业,一直都跟着二哥干,开始挺红火的,还被煤炭部定点了,后来搞煤矿不景气,手续太繁琐了,生意越做越差,看人家做汽配做得不错,就转行了。那时候瑞安的名气还不行,必须要挂外面的牌子,产品才好销,所以二哥就和长沙的一家厂合作,挂了他们的牌子,后来才改成“浩钢达”的。
说起来,那时候交通真的是很不方便,去上海都要坐船的。一个村一个电话都没有,很不方便,要打电话回来,先要打电报,告诉什么时候打电话回来,然后我们就从村里到塘下镇邮电局接电话,而且常常不通。有时候一个早上都不通,只好发电报过去说什么时候再打电话,第二天再去。想想真的是很不方便,那像现在,有手机,方便多了。
问:你是什么时候结婚的?需要什么样的礼节?
答:我15岁订婚,25岁结婚,那时候180元的聘礼,结婚的时候差不多是330,我记得那时候两家还有矛盾,因为订婚的时候没有彩礼,所以我老婆家要我结婚的时候补,就有矛盾了……(笑)那时候,我们没办结婚证,到了2000年才补的,不然出去旅游太不方便了。那时候结婚,女方的嫁妆是先让把兄弟们抬过来,那时候,花销不大,大部分都是用船接新娘,第二天去接新娘,第一天我要去女方家,还要在她家吃晚餐的。那时候很简单啊,水桶啊、洗脸盆啊,没有电器的。我们那个时候,走私录音机是算最好的,我们看着这玩意,心里真高兴,想着什么时候也能弄一个。结婚的时候,送礼是头几天先送的,朋友送五块,我们是不回礼的,邻居送五块要回三块,那时候一年的工资还不到两百块呢,现在和以前送礼没什么大区别,就是礼金多了。以前,我们结婚一般都是要叫客的,亲戚都要来的,以前要“叫客”三遍,你等他、他等你的,现在大家都很准时了……酒席上,女方家的人到男方,位置是要定好的,岳父是要做上座的,男方的舅舅也是要做上座的。现在没有以前那么讲究了。以前是老房子,在正堂内摆酒,有上座、下座。现在都是在酒店里,没有什么上座、下座了。白喜事的礼节还和以前差不多,生肖相冲的是不能见的,这些大家还是很迷信的。不过信耶稣的就不信这个了,我们村信耶稣的最多了,就是胜华波他们的老父亲发动起来的。(笑)我们的祖先都是信佛的。
问:你对孩子的婚姻怎么看?
答:我有两个小孩,一个儿子,22岁,今年刚毕业,现在还没工作,正在学驾驶呢,打算让他过来接我的班,一个女儿,还在杭州上学。找儿媳妇,我没有限制,外地、本地都一样,我不会觉得娶外地人丢脸,只要人漂亮、聪明就行。
过去大家都一样,看不出谁家有钱没钱,所以娶外地人会被别人笑,现在都能分出哪家有钱没钱,所以无所谓娶外地还是本地的。不过女儿嫁外地,我是不同意的,子女少了,都在身边还是好点,而且,嫁在附近,在我身边,我们互相都有个照应。
问:谈谈你家里的情况吧。
答:我们家两兄弟、三个姐妹。本来两兄弟有四间房,分家后一个人两间房。那时候,我弟弟没有钱,所以我们兄弟合股办了一个厂,他结婚的钱都是从厂里拿的,现在他都说是用自己的钱娶老婆的,其实都是从厂里出来的……(笑)那时候,生意很小,一年差不多赚个5万左右吧,借钱都是高利贷,贷款没有门路啊!现在都是靠贷款,不过现在我是一分钱都没有贷……(得意的笑)我们现在厂里请的基本上都是江西人,贵州来的我们一般都不要,因为贵州太远了,不方便,都是江西的,过年回去我可以给他们包一辆车,方便,掺杂几个贵州的就不方便了。而且,不是同一个地方的,两个地方的人容易起矛盾……现在的年收入五十万应该是有的,这个村的经济还可以,不过也不平均,有的人很富,有的人就没什么钱。
我们以前家里的条件在村里还算可以的,我父亲很勤奋,而且很省。我小学没毕业,就干活了,帮我父亲打石头,想想以前的生活真的很苦。前几年,我买了一个汽车,5万多,那时候心里真满足啊,终于有自己的车了,可是现在人家又说了,你怎么还开这个车,在外面做生意,场面很重要的,不然人家以为你没钱。现在准备买奥迪A6,其实我买奥迪没有什么用的,但是形势所逼,不得不买啊……(无奈)现在花销大了,孩子大了,花钱就多了。我们以前,吃饭都很紧张,古语不是说,二三月份最紧张了吗,那时候粮食还没出,库存又吃完了,像我们干活的饭量也大,很紧张的。现在地是没了,被征用了,但粮食吃不完了。以前我们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织布、做鞋,现在,小孩子都要名牌,年轻人真更享受。
问:您家里每年开销大不大?
答:好大的。现在我们家一年开销都要在二十万左右,前年都有记账的,今年没有记,都是孩子读书,考不上就买,花在两个孩子身上的钱不少。女儿花钱很多,花在吃饭的钱倒不多,买东西大手大脚的。像别人家的孩子,二十几岁都挣钱了,现在他们还花钱。不过他们要念书,我们也是尽力给他们念。儿子、女儿小学初中都是在鲍田念的,高中儿子在瑞安市中,女儿在温州幼师。女儿毕业后,鲍田中心幼儿园要她过去工作,她干了几天,就喊累说不干了,说要念书,现在在杭州读国际贸易。过去,我们都没有机会念书的,一边念书一边干活,以前打石子,一天干不到几毛钱。前几年,村里的这个小学还是不错的,不知道怎么一下子就不行了,现在本地人都要塘下去念书,孩子放在这里怕浪费了,到塘下念书至少集资一万,也没办法,大家还是纷纷去。
我们分家后,我父母亲是住在老房子里,我母亲现在天天想住老人公寓,(笑)其他村都有老人公寓,我们村还没建起来。他们的伙食费是我们两兄弟付,病了医药费都是我们两兄弟付。我父亲有养老保险,领了十几年了。我母亲没保,还不知道保不保。
做生意,我觉得这几年是最顺的,大前年都还要借钱,这几年是最舒服的。最辛苦的,是跟弟弟刚分厂的时候,那时候产品都还没上,原来的产品都给了弟弟,资金很紧,不过我没有向亲戚、朋友借钱,都是向高利贷借的,我这个人还是比较爱面子的,不想让别人说,人家借给你钱,嘴上不说,背后肯定会说你的。不过短期的钱,我还是会向亲戚、朋友借的。我们兄弟合伙办厂干了七、八年,原先弟弟在长春开门市部,我在家里办厂,后来有点矛盾了,因为弟弟结婚后,不想出去了,有时很迟都不出去,有时候中途就回家了,门市部那边生意就淡了,我们就分开了,我说你要跟我合伙,就要出去开门市部,弟弟不愿意出去,就分开了。现在两兄弟没有合作,他自己有自己的产品。不过私下关系还是很好的,兄弟关系不错,只是在生意上没有联系。
想想过去,真是苦啊,那时候干的又累、吃的又苦,在地里干活,早出晚归的,那时候办厂了,高兴了,本以为不用到地里干活了,村里不同意,生产队还要我们去干几天。那时候还有那个大灶台,烧柴火、还要烧稻草干,拉风箱,后来用煤球了,大家都说这个好啊,现在都用煤气了。温州那个时候什么都没有,火柴啊,袜子啊,人家都要托我们这些出差的人带,上海那个时候还真是好,什么都有,现在温州什么都有了,生活确实天翻地覆啊!
问:你参加祠堂的活动吗?你对宗族怎么理解?
答:我们郑氏祠堂不在这个村里,在白岙村,每年三月三都要上祠堂,我们是不算清明的,都是每年的三月三,对宗祠的事情我还是挺关心的,不过我弟弟比我更信这些。我们郑氏祠堂在福建、洞头、平阳、江北这些地方都有,我们这个村里姓郑的不多,最早来这个村是三兄弟,后来三兄弟下面就八兄弟,人不多,但一般不会吃亏,因为我老婆是本地人,我大姐又是嫁在本地。我们这边同一宗族中的同姓是不能结婚的,其他的就没有什么规矩了,以前就没有。坊村的名声还是不错的,女孩儿还是比较愿意嫁过来的。像鲍田、韩田村那边都赌博,我们这边大家都忙着挣钱,没时间去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