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二十九 XSM口述实录
在线阅读 收藏

}bl}采访对象:XSM,南洋集团总裁,1947年生。

采访时间:2003年10月26日

采访地点:南洋集团二楼办公室胜华波公司会议室

采访人:冯晓燕 缪聪颖}/bl}

冯:徐总,今年贵庚?

XSM:我今年57了。

冯:57,那是四几年出生?

XSM:47年,应该是56岁,不过我们瑞安、平阳这边都讲周岁。

缪:可以谈一下你的家庭情况吗?你以前是几岁的时候结婚的?

XSM:几岁啊,25吧。

冯:25岁结婚,是吧?

XSM:我16岁开始到瑞安市船厂,做系统工,开始工作,初中还没毕业,后来我在瑞安市船厂干活,90年,我们船厂开始不行了。

冯:那这么说你16岁开始,一直干到90年。

XSM:我们在瑞安船厂干,我本来是下岗工人,我老家住在这里,老家是坊村的。我在瑞安船厂干了三十多年,我是老工人了。90年,瑞安船厂全部开始转换,开始清算,大家都回去了,好了。我原来在船厂的时候,大家问我有什么看法,我说,现在好了,都卖不出去了,都清算了,大家下岗了,不过是早一点晚一点的事,钱多一点少一点,好了吗。(徐总双手一摊,一脸的无奈)还有我要说一句话,什么话呢,我们瑞安船厂毕竟是从53年开始走进国有企业,我们原来是合股的,从53~90年拜拜了吗,毕竟也走了37个年头,我们造船厂毕竟为共产党出了不少力……那个体操运动员朱孝清(读音),她的父亲就是我的工友,我们原来是住楼上楼下的,他父亲那时候总是叫我帮他介绍对象,朱孝清的妈妈就是我介绍给他父亲的,她妈妈跟我们也是一个厂的。我们原来在厂里都是比较安分守己的,后来90年船厂不行了,我们回来,这里原来是个小厂,原来是我兄弟他们在搞的,不过没有现在这么大,他们是84年就开始干了,后来我来了,我们大家合股就一起干了。

冯:那南洋正式成立是在什么时候呢?

陈:噢,那是1984年,我是90年加入的。农村同城里是两个情况,城里它呢,粮食啊什么的国家都供应的,什么都有的。农村的,毕竟是人多地少,那么点地哪里养活得了一家子呀。那就是说他们必定要自己想办法,走出一条路。再一个呢,温州人比较勤劳,温州人比外边人勤快。像我,现在在国外走动也比较多,老美、小日本、欧洲、德国啊、法国啊、比利时啊、卢森堡啊,我都去过,我去过好多国家。(徐总整整衣服,颇觉自豪)外面的人,大城市的人,同我们温州人不一样,他们呀,共产党给他吃的、住的,一个月呢拿个五、六百块、一千来块钱就够了。我们这里必须要自己闯出来,像办厂、干事业,我们要一直往前走。像我们这样,谁给你那个一切,不可能给的嘛,就必须要靠自己了。瑞安的汽摩配行业是六大支柱行业,说实话,瑞安市在汽摩配行业,包括我们市委书记、市长、副市长、副书记等对这个行业关注挺多,扶持力度比较大的。原来我们搞那个什么羊毛厂,福利不好,搞不下去,所以这个汽配呢,市里头一定要把它搞下去,政府给了我们这个行业很多的优惠政策,还有这次,我们汽摩配的“中国汽摩配之都”,也是我们干出来的,人家不可能把牌子随便给你的,是不是呀?(徐总快人快语,干脆利落,一口气说了许多。说了这里,他喝了口水)

冯:徐总,你们南洋集团大规模的发展是什么时候?

陈:我们原来、就是到现在也还是家庭作坊式的,(很谦虚的样子)就是外面说的家族制。我们原来搞的呢,我们兄弟呢是小打小闹,搞点那个小零件,中间我们也做过七、八种行业,也不理想,真正大发展是在90年以后,这几年搞的活,政府也比较支持,我们呢,也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国内呢,我们把兵工厂的尖端高手也请过来了。我们虽说是家庭作坊,管理上一定要上正轨的,你不正规的话,管理上就不行。但家庭作坊呢,也有一个好处,大家表里表亲的吗,你看国外那个大公司,也是家族公司,但是它在管理上很正轨。你管理上不正轨,公司就大不起来,按照我们温州这边,人家说“第一年合股,第二年和气,第三年散股”,是正常的,大家都没有规章制度,管理就不行。必须要走出我们这条路,你看人家美国,经济生产总值都是200、400、800的涨,我们呢,只能是100、200、300,人家管理体制好。还有,我们这边的大城市边上的小孩不行,家里有钱了,就只懂得花钱,他觉得反正我家里有钱;美国呢,家里就算再有钱,小孩念书还是要自己挣钱打工的。

冯:徐总,你有几个小孩?

XSM:我有三个小孩,都是儿子,我老婆不会生女儿的,有个女儿就好了。

冯:我记得你说你是25岁结婚,那是70年,正好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吗?

XSM:文化大革命,瑞安船厂闹得挺大的,我不管这些事的,活动我参加是参加,但是不搞这些事的,反正我又不是管事的。

冯:我听说文化大革命时期,你们结婚是不让摆酒席的?

XSM:我们不管,照旧,我们这里是小地方,我们就在这里结婚。我们结婚的时候,房子也是新盖的,但是很简单,不像现在,要盖几层楼几层楼的,农村呢,我们家里也比较困难,五个兄弟、一个妹妹,我父亲原来在瑞安船厂,普通工人,现在好了,近几年好起来的。我那时候结婚就是按照农村的方式来的,就是亲朋好友啊、还有其他得请过来就去了,就这样,摆了十几桌酒,没花多少钱。

冯:你父母亲还健在吗?

XSM:我父亲去世了,母亲还在。

冯:那你们当时是怎么分家的?

XSM:我们没怎么分的,大家住的自己管自己、吃饭自己管自己,就这样。我几个小孩结婚,还是我的钱拿出来。我们现在分也没有分,现在呢,我房子在这里,老房子,老二呢,他自己有房子,老三是公安局的,他自己管自己。我们这里呢,有四个兄弟,老大、老二、老四、老五,老三呢,他自己管自己,他在公安局当干部。是哇,我们这里是四个兄弟合作的,都在这边,没有说什么分啊什么的。你要钱,在这里,我们每个月把钱支出来的,实际上,我们这里账也没怎么算的,钱多了就买设备、设备多了放不下了就买厂房。

冯:你现在有没有孙子?

XSM:我三个孙子,大孙子十岁了算是四代同堂。我三个儿子都结婚了,老大呢,现在上海,老二在家,老三在杭州。

冯:那你儿子结婚时候的一些礼节,你能不能给我们讲讲?

XSM:我们这里呢,是这样的,喝酒啊,人家来请客啊,一般来说都是收一百五十块,这样一桌算起来大约是收两千左右,人家办喜事,你总要来,不然酒办了就没人吃了,算起来总是要赔钱的,不像城市里呢,是挣钱的,他一个人送两千多块钱,收吗,收一千啊收五百的,总是挣的,城关那边都是亏本的,我们这边也是亏本的。一个儿子结婚,包括订婚啊、结婚办酒啊,总共也要十来万,比起我结婚的时候,那是没法比了。

冯:你和你夫人是通过介绍认识的,还是?

XSM:是介绍认识的。

冯:你们介绍认识后,双方觉得合适了是马上结婚还是先交往了一段时间呢?

XSM:那时候不比现在,那时候,在农村,比较封闭,观念也不同,你说要到老婆那里去,都不好意思的。我觉得以前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人的眼界也不同了,你比如说,姑娘大起来了,买部自行车来骑,一道路不好,二人家会说闲话,巴不得你摔到,说这是谁家的儿媳妇啊,骚货的很哦,都这样的。如果现在呢,那些年轻的女呢,连汽车都会开了,还说,你怎么到现在还不学开车啊。现在和以前,连说话都两样了,以前,人家骑自行车,巴不得人家翻车、人家摔倒,思想不行。(说到这里,徐总哑然失笑)

冯:那你儿媳妇都是人家给介绍的吗?

XSM:我们老三,是在杭州的学校里认识的,是同学。我们老三在学校里谈了朋友,我们老太婆不知道,问我,是不是老三在学校里找了朋友了,我说,那好吗,谈朋友管他谈朋友吗,她说不行,我说怎么不行了,他看中了就好了,你不要啰哩吧嗦,孩子大了,谈朋友了合适就好。后来,我问老三,你打算在哪里买房子,温州、瑞安还是杭州,地点你定,你如果喜欢到北京去,我们就买北京的。他说,杭州好了。后来我就在杭州给他买了一套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就在武陵门那边。

冯:刚才听你说,刚开始你夫人不同意,是不是这边都喜欢找本地姑娘做媳妇?

XSM:这边呢,有是有的,你看现在外地人这么多人到我们这边打工,大部分也是好的,但是毕竟她在山沟沟里,比较闭塞,没有和外界接触,一到外面花花绿绿的世界,心里就不平衡了,为什么他钱多我钱少,于是偷啊、抢啊什么的。我们这边还是有点找对象找本地人的这种观念,因为风俗习惯啊比较接近。我三个媳妇,都是本地的,老三的媳妇也是本地的,现在两个人一起在杭州。

冯:徐总,这边邻居家里办喜事啊,要送礼吗?

XSM:送的,像我邻居女儿出嫁、儿子结婚、小孩满月什么的,我们都送的,以前是几块、几十块,现在多了,不过最多就是收一百块。我们这边这个风俗不好,酒席办的太豪华了,我到国外,他们就做得比较好,他们吃饭比较节省的,比如说我们一桌人在那里吃,他排下来,什么牛排、鱼,我牛排不吃,他排下来不会给你牛排的,十个人他就给九个牛排,我们这里呢,菜上去上去,也不管到底吃不吃。越是穷的地方,就越浪费,倒下来,一脸盆,其实好多地方,老百姓还是吃不饱的。

冯:徐总,好像徐姓在这边不是大姓,那一共有多少人呢?

XSM:我们是从罗凤那边迁过来的,一共差不多有一、两百人吧。

冯:那你们在这边有没有盖祠堂?

XSM:现在地紧张,如果地不紧张的,也是会搞的,有些老人还是想搞的。

冯:那你们这边有没有排辈分?

XSM:有的,辈分排下来,我是最大的了。

冯:那你讲话在宗祠中有没有影响的?

XSM:我平时和他们来往不多,还有就是我现在东一天西一天,过几天,六号去日本了,二十八号去杭州了,不过我们地方,大家矛盾都没有的,关系还是不错的。

冯:我了解陈姓是这边的大姓,我问一个比较唐突的问题哦,姓陈的和姓徐的有没有发生过矛盾呢?

XSM:我知道的,是没有的。

冯:那比如说姓徐的发生家庭内的纠纷,是不是徐姓宗族内的人会帮忙解决?

XSM:一般来讲,我们这边宗族看得比较淡薄的,不像平阳那边,宗族看得比这边重,他们宗族之间争斗啊,比较厉害的,各个地方不一样的。宗岱的话呢,大约有3000到4000人,那个地方全部姓徐的,还有永嘉凤林也全部姓徐的。我们这边,都是福建那边迁过来的,康熙皇帝的时候,抗击倭寇,人家都跑过来了。

冯:以前,你们家里兄弟多,家庭关系怎么样?

XSM:还可以的,我和我老婆结婚,32年了,我们没有红过脸的,兄弟之间也比较好的,如果红过脸的话,办厂这么多年了,也办不下去了。

冯:那婆媳关系呢?

XSM:农村里,婆媳关系比较难搞的,因为生活条件比较困难,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就好多了。

冯:现在是五个兄弟一起养老母亲吗?

XSM:她现在有时候在我妹妹那里,有时候在老三那里,老三、老四、老五现在都住在瑞安,我妹妹原来在隔壁的,她现在也住在塘下去了。我母亲有时候也会到我舅舅那儿,就是我老娘舅那儿,我现在找也找不到她,给她买了一个小灵通,方便找她。她喜欢到哪里吃饭就到哪里吃饭。

冯:你以前在瑞安船厂工作,每个月都多少工钱呢?

XSM:以前是12块钱一个月,45斤大米,后来是加到14块钱一个月。

冯:那这个钱,你们一般都花在哪些方面呢,是买衣服还是?

XSM:哎,那时候买衣服比现在还贵呢,我们瑞安船厂那时候还是不错的,有那个布料发下来,的确良衬衫啊多少件,那时候衣服、裤子一套也要30来块钱。那时候好的衣服买不起的呢,买普通衣服。

冯:你结婚后住瑞安还是这里?

XSM:我住这里,我喜欢农村。现在农村空气不好,以前这里空气很好的。

冯:那时候你们五兄弟一家人住多大的房子?

XSM:最早以前呢,老房子一间,以后呢,我们又盖了两间新房子,老房子拆掉了又建了三间房子,现在那三间房子给我们工人住。现在,这里三楼是住房,一楼、二楼是办公的,这里相当也有八间房子。条件和以前不一样的,各个方面都不同了,以前我们坊村买菜要到塘下,现在就在家门口,什么菜都有,农村的变化很大。还有,以前卖东西的小贩是跟着市场走的,哪里有市场就去哪里,我们老百姓哪里有方便他就在哪里卖,现在呢,市场就在家门口了,这就是农村的变迁。

冯:徐总,你小时候上过几年学?

XSM:我初中,小学在韩田上的,初中在瑞安市第三中学上的,后来呢,到瑞安市那个工科的学校,后来又到外面去深造。

冯:这边是不是就一个小学?

XSM:哎呀,小学,现在不用说了,像我刚才说的,生活条件好了,我们坊村,好的档次的跑到上海去、北京去,小学也跑到那边去读了,差一点呢,到塘下、到瑞安读了,这里剩下来的呢,只有几个小孩了,都是外地人打工的,在那里读了。为什么呢,他们都认为,学校大,正规。

冯:我觉得现在过年感觉越来越淡了,这边过春节还跟以前一样吗?

XSM:这个,因为现在天天跟过节一样,吃的和过节差不多。我是很佩服邓小平的,中国没有他,也不能发展这么快。

冯:徐总,你这几年跑国外跑的比较多,除了考察外,有没有商谈一些合作呢?

XSM:有的,我们现在正在跟美国的一家公司合作,过些日子我要到美国去,去一家大公司,请他们老总到我们这边来,我们现在必须要学人家洋的东西,洋人的东西不学过来不行,我们现在产品出口三个方面,一主机上配套、二是那市场、三就是那出口国外。我们现在和国外的一些公司有技术上的合作,不过合资还没有。每个国家,每个国家办事风格不一样,像俄罗斯,他们比较实,美国呢,他们很谨慎,他们要合作好几年,你看像台湾人、小日本啊,比较滑。

冯:听说你们在工业区那边还有厂房?

XSM:对,有150亩,这边是总部,是办公的地方。这里以前都是田的,现在都盖上房子了,我们村里已经没有田了,都被征用走了,现在我们办厂都有个问题,就是盖厂房没有地方,没有地,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都跑到上海、杭州那些地方办厂。我也在上海弄了150亩地,我大儿子在上海。

冯:原来这边生活是不是很苦?

XSM:对啊,农村吗,差不到,农村一年吗,一亩田、就算有三亩田吧,一年早出晚归,差不多1500斤,不过那时候大家都处在同一个艰苦的生活线上,也没什么感觉苦。

冯:村里有没有养老保险?

XSM:有啊,现在正在搞的,交1万8,60岁以后每个月有180,交2万8,60岁以后每个月280,还有就是3万8,60岁以后呢380,我觉得这个还是比较好的,要做到“老有所养”吗,反正现在老人一、两万还是有的。

冯:现在坊村是不是要建老人公寓?

XSM:还没有建起来的,现在有些老人还是比较困难的,买药都没钱的。

冯:现在有没有建老年人活动中心?

XSM:哎,那个住的都还没建起来,这些都没有用的,挂个牌子而已。这些都要等老年公寓建起来后,才能有场所。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