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采访对象:CSJ,曾任村支部书记,1944年出生
采访时间:2002年10月19日
采访地点:家中
采访人:冯晓燕 上官维华 小方}/bl}
冯:(介绍我们的课题)我们现在主要是在搞一个“经验中国——中国农村50年变化”这么一个课题,分六个点,我们温州是选中了坊村作为我们的研究的一个点,然后我们要调查30多户人家。我们已经搞了好多个月的调查了,也采访了不少人,您也可能听说过。现在村里的CSQ书记叫我们找您老书记聊聊,说您在这个村子呆的时间很长,情况也比较了解,您比一般村民知道得更多。CSJ说跟您联系过好几次了。
CSJ(沉默一小会儿,有点不乐意):我现在都不管这个事了。
冯:啊,是这样的。
方:我们主要是想了解过去的,了解过去和现在的对比。
上官:主要是聊聊我们这个村的变化,50年以来这个村子的变化,您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
冯:而且可能聊您个人的东西比较多一些。
CSJ:个人的东西?
上官:对,我们的重点还是您个人的东西。
CSJ:个人的东西不要讲了,对吧!总的变化的情况,我知道的,我简单回答,个人的东西呢……(中间冯插话:呃,是这样的……)我自己说出来也不好讲。你们也不用记得那么辛苦的。
冯:(转移话题)呃、呃,您贵姓?
CSJ:我姓陈。
冯:噢,CSJ,是这样,我们这个是做一个研究,然后这些资料我们肯定会做一些处理的。比如说,我采访您,我肯定不会把您的名字写出来的。
CSJ:这个我觉得不必要,为什么不必要呢?因为我们县城有现任的(?我们听不懂)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现在的事情,有的情况具体我也不太了解。
冯:首先就是这样的,我们可能要了解一下您家里的情况,因为是,我们想了解50年来的变化。
上官:一个家庭一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变化,我们从而了解一下整个浙江省的农村,特别是我们坊村,这个村每家每户如何变化,这个我们抽20几户家庭,对他这个家庭进行详细的了解包括这个村子整个的变化。因为您以前当过书记,应该说您是历史的见证人,你既可以给我们讲这个坊村50年来的变化,也可以讲你家吗,最好是把这两个结合起来,都讲一下,这是我们这次采访的两个要点吗。
方:我们希望了解个体,慢慢扩大,从而了解整个村。
冯:那我们就慢慢聊吧……
上官:慢慢聊,一时半会儿这个目的也讲不清楚,我们就慢慢聊。(拿出小礼物)CSJ啊,这是我们送给你的一件小礼物。
CSJ:(推托不接受)这个不行,这个不行,有事情就聊,这个给人家。
(冯、上官、方一齐向陈老解释说,这是我们课题组给每个访谈对象的一件小礼品,请千万收下。推托不过,最后陈接受,访谈重新开始)
冯:书记,您姓陈,对吧!那您今年贵庚?
CSJ:啊,我今年60岁
冯:呃,60岁,60多几?
CSJ:60
冯:那您是53年?
CSJ:噢,44年。
冯:44年出生的,对吧?
CSJ:对。
(访谈小组成员都在记笔记,中间一小段沉默)
方:这里是不是差不多都姓陈?
CSJ:我们这里呢,姓氏比较多,陈呢,占60%,姓王呢,也比较多,姓金的,还有就是极个别的姓,总共有二十来个姓,是个多姓族聚居的村子。
上官:那老书记,你能不能讲讲,我们这个坊村它是怎样形成的,有没有什么……(方插话:起源),怎样形成这个小村子的呢?
CSJ:这个……这原来呢,历史上也没什么考证,据说呢,我们原来这个袁家园,是一个姓袁的家族,以后到了大火烧毁了,以后,坊村原来呢,就是在这一片,这一片呢,以后是种田了,以前呢是村落,变成田了,田呢,现在又变成村落了。以后吗……原来这个地基的下边搞了一个村,这样子。原来这个老地基被烧毁了,变成废墟,废墟以后吗,废墟的下边,再建了一个村落,新建的村落,新的地方,据说是这样的,具体也没有历史考证......
冯:那这个坊村它大约是什么时候把这个名字叫出来?
CSJ:叫出来以后,它原来呢,也是以农业为主,对吧,本身这个村落呢,也是靠山边,原来的经济呢,也比较落后。呃……种田的呢多,出外做点小买卖的,也有……
冯:做小买卖的也有,但主要是以种田的为主,对吧?
CSJ:但具体的事情,也不太清楚。但解放以后呢,我是有所了解的,是哇。以前呢,经过土地改革,我们村的那个地主,一共只有……两户地主。
冯:土改时,就两户地主,对吧?
CSJ:地主呢,只有两户,还有呢,小土地出租啊,是吧,工商员啊,还有那个中农啊,下中农啊,贫农,大概占70%左右……通过土改解放以后呢,我们一个人呢平均等级啊,中农1亩1,贫农呢,是9分,分的时候,啊,这样的:……
方:人均,是吧?
CSJ,人均,中农是1亩1,贫农是9分。
(沉默,记笔记)
方:那当时这里大致有多少人?
CSJ:我这个村原来住的是3500人方:那以前田里都种什么呢?
CSJ:种吗,都是种水稻呗,水稻吗,以前吗,是刚开始种的,早稻吗,那是间熟稻,早稻吗,先下去,晚稻是迟下去的,是哇,是间熟稻,全年产量不超过一百斤的,全年亩产量不会超过100斤的,早稻打一百斤,晚稻打个三、四百斤,不过超过六百斤……
上官:那就是说在过去的时候,我们这个村子所交的税务和费多不多呢?
CSJ:这个以前我们不知道,土改以后,农业吗,就是农业税了喽,是哇,农业税啊,自留地土税?其他是没有税的……上官:在土改之后,只有农业税了?
CSJ:农业税,还有那个自留地的税,其他没有什么税了。
上官:我们坊村有没有跟外界,就是说跟其他的村落进行交流,比如说集会啊,就是进行商品的交流?
CSJ:我们这里没有集的,我们这里只有到塘下街上买,清明会集,就去海安去买,平时我们村里没有集会的……就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在那个县里边做几天戏啊……(中间上官、方插话:在塘下是吧?过年过节请戏班来唱戏)一般过节的时候,有戏班来做的,还有鼓词啊。
上官:那就是说我们以前种的稻谷都是自给自足,就是说,我们自己种的东西、自己吃。
CSJ:啊,自种自给的。
上官:噢,也就是没拿出去卖的,那以前要交给国家多少粮食税?
CSJ:一共上交国家14万7千斤啊,其中5万3千斤是农业税,其他吗……
方:这是交上去的,对吧?
CSJ:农业税5万3千斤是交上去的公粮,就是交税。
方:是不是全村所有人的?
CSJ:唉,我们一个村,一个村合作社以后……
方:那当时一个村产量有多少?
CSJ:产量吗,以后到高级社,人民公社,以后大概平均产量一年,大概1千、1千8百来斤吧。
方:平均产量?
CSJ:平均产量,以后,合作社以后,生产力提高了,是哇,早稻,原来是间熟稻,就是夏天,夏分,夏种,秋收,再冬种,冬种以后呢,春分,三季,两季稻,一季小麦,这样子,就是三场,三场呢,两季呢,是水稻(上官插话:两稻一麦),两稻一麦,一般是最高产量达到两千。
上官:最高产量达到两千?我想问一下,自从53年合作以后,我们14万7千斤是上交的,是哦?
CSJ:是上交的,每年14万7千。
上官:上交的农业税?
CSJ:农业税已经在5万3千,5万3千多斤是农业税。
上官:就是说14万7千包括5万3千这个农业税,是吧?
CSJ:包括农业税。
上官:那当时我们这个村子的基本设施,电力啊……
CSJ:人民公社以后,56年,高级社以后呢,买了抽水机,以前呢,是用水车的,以前是用人踩的,以前是……人民公社以后呢,就开始用这个抽水机买过来了,抽水机啊、那个拖拉机啊,农业机械化基本实现了。
方:那抽水机、拖拉机这些设备买来之后,这个产量有没有提高了?
CSJ:当然、当然提高了,以前是600来斤,600来斤达到1000来斤啊,是吧!逐步逐步达到1200来斤。
上官:那就是说,在农业这个方面,我们是引进了一些机械,在人民生活方面呢?
CSJ:人民生活方面,我们是通过那个?上交内容以后呢,以后呢,就是58年以后,最困难呢,是60年,59年下半年到60年,都没有吃了,是哇……61年以后开始好转,61年开始好转,这个东西是共同的,全国一样的,56年的合作化,这是搞的比较好的,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呢,一大二公了哦,一大二公一搞,全村搞了两个食堂,对哇,到食堂里吃饭,食堂好,解放妇女劳动力啰(大家笑),这个事情我们思想跟得上,是哇……(冯插话:大锅饭)这个事情大,干的特别大??这个事情呢,损失很多啦,是哇,那时候全国农村的形势是一样的,到58年以后,到59年以后,食堂是办不了了,粮食呢,分下来,每个人,以后是断粮了……断粮了,60年,那是断粮了……解散了,食堂也没有米了,我们这个人家、个人家里都没有米了……断粮了,买的菜啊,对哇,都吃这个东西了。60年、59年下半年到60年,是最困难的,这个青黄不接,是相当严重的……好像那稻子没熟,我们就去……把它,稍微老一点以来,就去把它弄过来……(上官插话:收割过来)唉,就是60年以后、61年开始好转……61年好转以后,我们进购14万多,基本没有问题的,大家都能吃饱饭。
方:是不是困难的时候,还要上交那么多?
CSJ:困难的时候,任务是不变的,就是全部把你搞空了,是哇,结果呢就没饭吃了。以后呢,定下来,没有变动了,61年以后呢,没有变动了。(上官插话:61以后,大家的生活都改善了)对,改善了,吃的,是哇,以前,我们61年以前,人家有讲吗,那当时种的地瓜比较多,地瓜啊,掺几两米饭进去,吃了还想呢,什么时候再能尝到稻米掺地瓜啊,再吃啊……是哇,结果呢,很快,61年,开始好转,62年、63年、64年,那个米是很多了,大米只卖到2毛7一斤,对哇,后来那个刘少奇,颁布那个“三自一公”,颁下来啊,自留地、自留自产开始以后呢,市场经济就活起了,活起来,大概……(方插话:那大概是什么时候?)那是61年以后……
冯:61年以后,就有市场经济了啊?
CSJ:搞“三大一公,三大自由”吗,(冯插话:三大一公,四大自由?)对,(陈笑)这个村历史上都有的……
冯:我们坊村也搞了?
CSJ:也搞了,也搞了这个。
上官:就是说,搞了这个“三大一公,四大自由”之后,整个农村的经济就活跃起来了?
CSJ:对,对,活跃起来了……基本上,这个书上、政治上都有介绍的,我看《毛泽东全集》,和我这个农村基本相似。(他认真地向我们介绍《毛泽东全集》的有关内容)以前,都和这个书上写的差不多。
冯:也就是说,您觉得坊村以前,也就是改革开放以前,和中国其他农村都差不多,都走的这样的一个模式。(陈插话:差不多,差不多)
CSJ:一个模式,一个模式。
冯:就是经过从人民公社,再到58、59三年困难时期。
CSJ:再到60年、61年开始好转,唉,64年那个时候粮食就很多了。
冯:64年粮食就很充足了。坊村以前主要也就是靠种植水稻、小麦,上交国家之后,留下多少就自己吃。
CSJ:人民公社以后呢,我们也搞了副业,我们村也有副业,副业吗,就是打石头啊。凤凰山的白石头,我们这个村的石头都是出名的。我们都是很辛苦的,半夜起来,那这个船运到瑞安,运到新城,运到那边去卖,是哇,一起都是集体搞的。
冯:哦,集体搞的,那钱下来也是放在村里?
CSJ:放在生产队里边,生产队分红,一天我们最好的呢可以分到两块多,对哇,一般情况呢,一块六、七角到两块左右,一个劳力啊,十个工分,副业和农业合起来,一个人一年收入大概是多少呢,算两块吧,一年600来块钱,一年个人收入500到600……
冯:那时候500、600在全国来说还算是不错的吧?
CSJ:是的,还不错的,一个十分工分可以分到两块左右吗,一年呢,3000来分吗,对哇,大概是500到600来块钱。
冯:平均年收入500到600,是参照十个工分两块钱的?
CSJ:嗯,一天十个工分,分红呢,一块五到两块三之间,一天大概两块左右吧,一年吗,算下来就是500到600块。收入在全国来说还是不错的。
上官:和以前相比,我们这个村通婚的对象有没有什么变化呢?就是以前我们村男女结婚的对象主要集中到哪一块,现在又是哪一块?
CSJ:这个变化大,是哇,以前呢,搞那个家具的很少的,我们结婚,是69年结婚的。
冯:这样,您讲讲您自己的经历吧。
CSJ:(笑)我们自己的,那个时候呢,条件很差的,我订婚的时候,是用那个米糠做起来的糕点,61年订婚,聘礼还是用米糠做的糕点……
上官:那您能不能结合您个人的经历谈谈坊村结婚习俗的变化。
CSJ:啊,这个不好记啊,啊……(回忆)好像几百斤、几十斤肉,什么衣服……反正是一二百块钱的问题吧,对哇,再加上七七八八,就是一二百块钱的问题,对哇,我们这边是媒人介绍的。(沉思)这个说不清,反正就是几百块钱的问题,房子也是旧的,结婚花了不到三百块钱。
冯:三百块钱也相当于一个人半年的收入了!
CSJ:半年的收入啊,我那时候没有花到300百块钱,我是23岁结的婚,23岁是儿几年啊……66年?不对,我63年当会计,那时候已经结婚了啊……(问妻子结婚的年龄,妻子也不清楚)
方:书记,记不清楚就算了,大概知道在哪年就可以了?我们这个村结婚的大部分年龄都是多少岁?
CSJ:大致就是二十二、三岁吧。哦,我结婚是64年。
上官:那你们结婚快四十年了哦!
方:你什么时候有第一个孩子啊?
CSJ:第一个孩子啊,第一个孩子今年37岁,虚岁37岁,应该是67年。
上官:那您现在有几个孩子?
CSJ:我一个女儿,两个儿子。
上官:两个儿子都成家立业了吧?
CSJ:现在都成家了,孙子孙女都有了。我老母亲还在,四世同堂了。
方:你们以前是怎样分家的?
CSJ:我分了半间房子,我们家里四个兄弟,平均财产算起来,是五百块吧,一个兄弟分到五百块……房子、家具都折价折起来。
冯:也就是说按照平均分,家里有两千块就每个兄弟五百。
CSJ:是家具折合起来的,不是现金五百的。
冯:哦。
上官:全部的家当?
CSJ:全部的家当!
上官:就是折算成当时的市价!
方:那当时家当全部分掉,你的母亲呢或者父辈怎么吃呢?
CSJ:我……我分出来以后,我母亲呢,是和我弟弟一起住的,是这样的。
冯:CSJ啊,我觉得我们那边的农村人有这样的规定,就是说,比如说,家里的老人,老人如果跟您家里中的,像您说的是跟您的弟弟过的,那你弟弟是不是分得多一点啊。因为他要照顾您母亲。
CSJ:照顾母亲,我们平时也要负担那个粮食。
冯:那就是住由您的弟弟负责。
上官:那您的父母就跟您的小弟住在一起。然后没有像其他人家一样的轮流。
CSJ:那时候还没有轮流的。我父亲,母亲的年纪还只有40多岁。
冯:当时还不流行这种轮流制,就是说每个人给多少粮食的,是吗?
CSJ:对……对。一年算多少粮食。
上官:CSJ,那你现在分家以后,比如说您现在跟别人家有来往的时候也像大家庭的时候大家一起出钱吗?以前是大家一起拿红包的。
CSJ:分开吗,大家就自己拿红包啊!
上官:哦哦。
方:你们在来往的时候都是送什么礼?
CSJ:很简单的,那时的礼很简单的,一刀肉啊,就这样子的,还有就是送五分钱啊。那人情吗,就是五分钱。
冯:是不是没有现在这么复杂啊!
CSJ:嗯!
上官:那是不是每家在跟别家礼尚往来的时候都有一本本子。记着今天我送李家什么,今天张家送我什么!这样的呢?
CSJ:有的。他就是一般有记。那下次人家结婚的时候,你还得礼尚往来吗!(笑)不然会忘记的。
上官:那当时大家庭的时候,您爸爸妈妈记得帐,到了你们分家的时候,那些人情还要接着送吗?
CSJ:谁是谁已经分不出来了,那个时候这些就都不讲了。那个没有追究的。以后谁的人情就是谁的事情了。
上官:那您的爸爸妈妈那一辈的,就像您的舅舅还跟你们家来往的,那这个礼是怎么送的?
CSJ:那些都不计较了!
冯:CSJ啊,您家的孩子,像您两个儿子娶的都是塘下人还是别的地方的人啊?
CSJ:塘下人!
冯:都是塘下人啊!那您的女儿也是嫁在塘下的。
CSJ:女儿嫁到村里。
上官:那您的儿子是娶本地的,女儿又嫁在本村,应该说一家人联系还是比较密切的哦,那联系多了,你的两个儿子和儿媳之间的关系还比较融洽吧?
CSJ:关系是还可以的,现在吗,社会发展了吗,生活水平也挺高了,两个孩子吗厂也是合并的,现在个人开支是他们自己用的。
上官:您两个孩子是合资建厂的是吗?那分红的时候呢?
CSJ:是的,赚了吗两个人分。
上官:那您的女儿也参股了吗?
CSJ:没有的。
冯:刚才听您说现在的妯娌关系还蛮好的,那以前是不是不好啊?
CSJ:一般。一般我们这里哦没什么特别的情况,妯娌的关系还是一般的。
冯:婆媳也一样吗?
CSJ:大家都是这个样子的。
方:那有没有一些小矛盾呢?
CSJ:这肯定是有的啊!
上官:那在没分家之前的妯娌关系还有婆媳关系是怎么样的呢?
CSJ:这些情况变化不大。
方:那你们在分财产的时候,妯娌是怎么协调的啊?
CSJ:我们这里分财产妇女是不干预的,兄弟之间讲了就算了。
上官:那您在给你儿子分家的时候,是像您的爸爸妈妈一样平均的,还是用别的方法?比如说这个儿子比较成功的就少点。
CSJ:我们也是平均的。
上官:那你们村里的人是不是都是平均分配财产的?
CSJ:也是的啊。合家是平均分配的,分家之后就是看你自己的了。那就不管你家多少,多就多分,少就少分。
方:那你觉得您那时候的分家,和您现在给儿子分家有什么不同啊?
CSJ:东西多了啊,其他平均分吗。
冯:您就是觉得财产多了,其他没什么变化?
CSJ:就是合家的时候,债务平均分,剩余也是平均分。
冯:就是说合家大家共用,分家了就各自为家。那您现在退休了,你两个儿子是怎么赡养你的呢?
CSJ:赡养!我们现在也不计较。我们现在自己还可以干过,有点收入。不够再到孩子那边拿点,他们也是给的。
上官:我刚才看您下面的机器是您自己经营的吗?
CSJ:是自己经营的,自己不够就到他们那里去拿。
冯:那您母亲现在是谁负担的呢?
CSJ:我母亲现在是我负担的,我三个兄弟一起来负担的。
上官:那你的厂的经营状况怎么样呢?
CSJ:我的这个厂呢是靠我的朋友和兄弟的,我们做起来给他,一年大概赚个两万左右吧。
上官:那您现在的经营状况还是比较好的哦。
CSJ:嗯。
上官:那你的工人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呢?
CSJ:是外地人。
上官:那你自己还有田地吗?
CSJ:原来有,但是我给人家种了。我吗平时有空就去厂里转转,帮帮忙,没钱用就去拿点。
上官:那您的儿子现在是在坊村开厂的,那有没有向外地发展呢,比如说户口迁移到外地呢?
CSJ:没有。这里呢,因为我前几年没搞好,自己不干了,把厂子分给孩子,债务还有几十万呢。但是呢厂里还有点财产,像机器,厂房啊,就是负债五十万左右。我就全部给两个孩子去管了。我分家了已经有三年了。现在他们也搞得很好,也有剩余了。我交给他们的时候还欠了五十多万,我搞得不好啊。(笑)
上官:那您的两个孩子真为您争气了啊。
CSJ:是啊。他们现在把债也还了,一年还有几十万结余。
上官:您刚才说,您办当初结婚的时候,用了两三百,那您儿子结婚的时候,您是怎么给他办喜事的啊?
CSJ:那个时候也比较简单的,一个人结婚大概几万块钱吧。
方:那您的儿子结婚多久了啊?
CSJ:也快十三年了吧。
上官:我们刚才看到“待嫁宴”,您能不能跟我们讲讲啊?
CSJ:以前有的,以后就没有了。待嫁就是女方出价以后,要摆酒席,请亲朋好友来祝福吧!那就叫待嫁。
上官:待嫁就是由女方摆的。
CSJ:现在也有,是娶过来以后,也第一天摆的。女方先摆,后来第二天就是男方摆的。
上官:那您的女儿当时出嫁的待嫁宴是怎么办的呢?
CSJ:待嫁酒也是这样办的啊。
上官:那您的女儿出嫁的时候是经过哪些程序,才办待嫁酒的啊。
CSJ:那个时候,我女儿出嫁也就用了两三万块钱,我女儿出嫁也快11年了。
方:那你女儿出嫁的时候,有哪些收入?
CSJ:那女儿出嫁一般陪嫁两三万块钱吧!
方:那收入呢,比如说男方给多少?
CSJ:聘礼。聘礼一般都是还给人家的,自己还要陪一二万块钱。聘礼拿过来,都是还给人家的,再根据自己的条件好坏,条件好的吗应该吗陪点给女儿,条件不好的好就没有陪的。各家不同的。我的女儿吗就一万多块钱,那时候经济条件有限,是吧。他不分多少的啊,你条件好吗就多陪点,现在还是一样的,条件不好嘛就少点,我那时条件不好嘛。(笑)
冯:现在有一种观点在慢慢地变,就是说以前……
CSJ:现在还是差不多。
冯:何以前差不多,没什么变化?
CSJ:现在嘛条件好了啊,习惯还是差不多的,女儿陪嫁就是看家庭情况吗,多就多赔,少就少赔,没有一定要赔多少的。
冯:现在也是一样的吗?家中的财产是肯定不分给女儿的,只分给儿子的?
CSJ:对对。
上官:女儿就是出嫁的时候陪嫁的,是吗?
CSJ:对,就是出嫁的时候陪嫁。
上官:你现在的住房,您是一个人住的吗,那您的孩子是没有跟您住在一起的。他们住在哪?
CSJ:他们住在厂房的。厂方前后面各有五间房子,前面是住人,后面是厂房的。
冯:那您觉得坊村,就是,我们把话题打开点吧,在这五十年来,让你感觉生活中变化最大是什么呢?
CSJ:变化最大啊?我变化最大,现在富裕起来了,不用愁吃穿,我再搞点生意,不够花就到儿子拿那点。
冯:经济上肯定是要很大的变化,那你觉得其他方面的变化有哪些呢?
CSJ:就是条件好起来了吗!学会了享受啊,有空出去旅游一下,现在不管谁家夺回享受了。不过现在的人多办企业了,以前的人很老实的,做人勤劳,省吃俭用,现在的人精打细算了,大手大脚了,消费也大了。
上官:以前我们这个村是种田的,每个人的手上的钱是沾着泥的,挣钱很辛苦,大家就很省着用。现在大家都办厂了,收入多了,消费也就打了,是这样的吗?
CSJ:是的,他们现在都大手大脚的了,吃酒就不当回事。
冯:其实塘下也是八几年开始发展?
CSJ:八几年开始发展,但是有些人发展早,有些人迟一点。有的人还负债。看厂子还在办,看他好像是有挣钱的,但是我们这个汽车配件行业呢,这个债务啊,你欠他,他欠你,全年算下来呢是挣钱的,但是那道现金是不见的。重要的债务没收进来,还要除去厂房的费用,原料的购买,省下来的就不多了。你说没有吧,是不可能的,有的话,还要买房子了,办设备了,现金留下了也不太多。
上官:就像您刚才说的坊村随着经济的发展,每个都是弃农经商,村里发生很大的变化,那你觉得村里的基础设施,比如:医疗设施等,没有没跟上去呢?
CSJ:没有,跟不上,农民最怕生病,药费贵。经济条件好嘛,想用几万就用几万,经济条件不好就靠亲戚、朋友、儿子去借过来。最怕就是生病。
冯:医疗设施没跟上,农民最怕生病。
上官:那我们村里有没有卫生室啊?
CSJ:有啊。保健所有的啊,但是药也要花钱的啊,都是个人办的私人保健所。
上官:那村里没有集体办吗?
CSJ:没有,都是私人的。
冯:那村里有没有搞集体养老或者集体医保,或者说有没有这样的意向呢?
CSJ:要搞。以前人民公社以后也搞了,但是搞不好了,反正大部分农民是愿意的投在医疗保险的,但是工作起来就比较难了。因为面比较广,有些人可能还不出钱,但是到了生病的时候嘛,也没办法。愿望是有的,但是条件还是跟不上。
方:以前的水、电、路等设施呢?
CSJ:以前我们是石头路,有的是泥路。下雨就成了水路了。山上的石头砌成的石头路是最好的,现在农村的条条大路都是水泥路。
冯:这些路大概都是什么时候修的?
CSJ:85左右,以前也修过,不过不是很多,也不是大马路,85年之后就都是大马路了,85、86年吧。
方:你们有没有出去旅游啊?
CSJ:现在有,以前不可能有,以前还有条件旅游啊?我和我夫人今年刚刚去庐山旅游了。
上官:以前大家都是住平房,来往比较方便,邻居关系比较好,现在呢?
CSJ:对,以前邻居关系很好的,现在呢,还是比较好,不过现在大家自己管自己多了……以前呢,大家都是住一栋房子,晚上呢,没有电,屋子里没有电灯,六月天呢,大家都到院子里、到大路上,一边乘凉一边聊天,交流比较多一点。现在呢,一到晚上呢,大家去看电视了,六月天呢,家里开起空调来,老早就把门关上了,自己管自己,以前呢,交流比较多,现在呢,交流少了。
上官:你觉得村里村民小组啊、共青团还有妇联,还有计生小组,这些方面搞得怎么样?
CSJ:这些现在责任在村上以后了,不如以前了。以前呢,以生产队小队为单位,每天记工,住在一起的啊,有意见大家是一起提出来的。现在都是自己管自己了,就是说一个村民小组呢,也是大家坐下来讨论的。
冯:CSJ,您说你是44年出生的,那您当初有没有念书啊?
CSJ:有啊,我念到高中二年级啊。
冯:那挺不错的啊。
上官:我们刚才听现在的书记,在介绍您的时候说您在村子的文化程度是蛮高的。
CSJ:我们那是土的。
上官:应该说您的文化程度在当时是很高的,我们还听说,你从外面回来的时候写了很多诗。我们可以拜读一些吗,您应该有留着的吧?
CSJ:有的。有点感想吧。好的!
冯:让我们这些晚辈拜读您比较得意的诗。
CSJ:我对诗,很感兴趣,但是不如行,我刚才看了毛泽东的一些诗词,那么以前平仄我是不太注意的,我做都是打油诗,这个呢我么在逐步逐步的学习。这些是我们庐山回来写的,我们是八月十五写的。(念了一些诗,有首叫《黄龙峙》等)
冯:CSJ,您那时读到高中非常不容易,是不是因为您当时家的条件比较好啊。
CSJ:我们家不好,是我母亲对我培养比较多的,我五兄弟我最大的,我念到高中,那时候60年就是说困难时候,没有食堂了,粮食没有了,我休学了,我的户口在农村。如果我不休学就可以上到大学了。
上官:您母亲是不是书香门第啊?
CSJ:不是,不是,我们都是农民。
上官:那您的母亲培养您您挺辛苦的。
CSJ:我初中到高中时保送的,我是瑞中的,很出名的,我是保送生。
方:你觉得你们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融洽吗?
CSJ:感情。感情是不会淡的,交往嘛,就是过年啊,有喜事,大家一起过来啊,碰到困难啊,大家兄弟之间解决一下。
冯:那你有没有做一些诗是反映我们坊村的呢?
CSJ:坊村啊?总的没有,只有八月十五去看海的时候写了一首。有些是写农村变化的。写自己村的好像没有。
上官:你刚才写的那首八月十五的不是吗?
冯:CSJ,您看现在我们这一辈真的是把这些东西给荒废了。上官:而您是继承了民族的精华。
CSJ:没有。我们这里还是比较偏僻的,因为我们这里的普通话啊,本身还有土话,以前我学普通话是初中开始学的。小学基础很差的,初中呢,普通话的音读不准,只好查资料。
冯:像您这样的年龄哦,普通话说成这样子已经是很好的啦。
CSJ:不准的。
冯:那您的子女是什么程度呢?
CSJ:高中。
上官:那您的两个孩子真的很争气,不仅还了债,还有剩余,现在应该是个企业家了哦。
CSJ:我们家在村里只能算是中等水平,可能还是中下。
冯;您谦虚了吧?
方:那您的家的年收入是多少?
CSJ:两个孩子可能有几十万,但是零零碎碎的,到手不知道有没有这么多。
上官:除了必要的消费和礼尚往来,剩余的您是怎么支配的呢?
CSJ:原来的债要还的,有五十来万,一年还几十万,分几年还掉。哪些是我借的,现在是不欠了。一年有几十万的剩余。
冯:CSJ啊,就是58年以前,或者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多把钱放在吃得上面,那现在呢,家里的开支都是哪些?
CSJ:以前是吃,送礼,添些少量的家具。
冯:一个是吃,送礼,一个是添家具。
CSJ:好了嘛。吃饭吗问题不大了吗?
冯:现在一般都是花在哪方面呢?
CSJ:车子,投资。
冯:车子的保养很贵的,每年要五六万。以前是一半是吃的,一半是用别的。
CSJ:那时是一半多是吃的没有节余的。基本节余很少的,如果每年节余几百几百,几十年就不少了啊。对吧?
上官:基本满足家庭的支出,那时您家的收入是多少呢?
CSJ:五六百。
冯:以前家里很少添置衣服的,现在会多一点吧?
上官:您是高中的,您的孩子也是高中的,那您的孙子和孙女呢?
CSJ:他们还在读小学?
上官:我们坊村的教育事业怎么样啊?
CSJ:(摇头)不行!当时小学是84年建的。建了几十万块钱了,村里建的,是比较好的。但是后来老师换、校长换了,人员换了,学校不重视,现在塘下的小学的师资力量好,现在这个小学就没有生源了,有的年级已经没招生了,有时我上去看看,里面是一塌糊涂啊。现在要各学校合并,把师资力量搞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