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6-1 外来民工到达街镇,与这里的农民竞争就业的机会,竞争街镇市场的摊位。两者为什么没有发生冲突呢?也许是因为已经接受了市场的竞争观念。
这幢张贴着“出入平安”对联的老宅,居住在这里的已经不是房子的主人而是来自外省的房客。
青田村迈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 class="a2">收藏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发表之后,市场经济的冲击力,使得劳动力就业界限最终彻底冲破农业集体化时期形成的村界、镇界,青田村的大门开始向异乡的农民兄弟打开——
当媒体惊呼“民工潮”到来的时候,中共萧山市委、市人民政府于1993年决定对乡镇企业进行转制。自上而下推进乡镇企业转制,全市各乡镇办企业都不例外,青田村唯一的一家村办企业也不例外。这一转制情形,我们从《义桥镇志》(第23~24页)有关该镇企业转制情况记载,可以大致了解。
1994年8月,中共萧山市纪委、萧山市监察局联合发文,强调企业转制中必须严明纪律,不使国家和集体资产流失,进一步加强责任感,转制工作要规范化,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中共义桥镇委、镇人民政府总结了6句话、30个字来指导转制工作,即态度要积极,步子要稳定,形式要多样,评估要公正,操作要规范,纪律要严明。此后转制工作顺利进行。至1995年底,镇、村企业有116家转换经营机制,转制率达98.3%。企业转制后,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职责明确,管理科学,向实施现代企业制度迈出扎实的一步。
1995年1月,中共义桥镇委、镇人民政府首次提出要创全市10强乡镇的目标,4月19日,在全镇经济工作会议上,把这一目标具体概括为围绕一个中心,进行两次创业,实施三强战略和落实四项措施。10月10日,镇机关干部会上,强调了必须实现两个转变,即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从粗放型经营转变到集约经营。要以规模小镇争创经济强镇的实干精神,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达到经济快速、高效、健康发展。与之相配套,在镇区东面的义一、郎彭、茅山3村交界处规划工业小区,小区统一规划布局,路、电、水三通,面积432亩,分15个区块。
从农民就业的角度看,这一决定的直接结果是企业与农民有了双向选择的机会。当时,我正在萧山市浦沿镇浦联村编纂《浦联村志》,曾深切感受到转制过程中干部、村民的复杂情绪。用经历心灵的震撼来形容是不为过的。十年之后,来看此次转制,显然是成功的。这里的农民并没有因为企业转制,企业主有了充分用工的自主权而出现大量的闲置劳力。从理所当然可以进集体企业到竞争上岗,农民增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应变能力、竞争能力。随着街镇及其所属各村企业的转制所带来的用工制度的变化,青田村所在的街镇范围的企业向外界打开了就业的大门。
与此同时,街镇到杭州的公交车通了;紧接着,街镇与杭州间的中巴车也开通了,外地民工从杭州可以直达街镇。交通的便捷,使浙江省外的大量民工开始涌进街镇。这些民工到达街镇首先要选择落脚点,租房居住下来。紧靠街镇的青田村便成了这些外来民工租房的选择对象。
当HBZ老人第一次以书面形式向村委会提出“赎回”老宅的时候,村民中开始有人将自己拥有的老宅租给外乡人居住。候鸟式的外地民工开始逐渐流入青田,有的一住就是几年。1998年,开始出现大量民工到青田村租房。据2003年10月底统计,青田村民有20%的户出租房子。随着“房客”、“房东”两个新名词在青田村的出现,青田村进入一种新的复杂的人际关系,出现村民与外地人共居的局面。
图6-1 外来民工到达街镇,与这里的农民竞争就业的机会,竞争街镇市场的摊位。两者为什么没有发生冲突呢?也许是因为已经接受了市场的竞争观念。
这幢张贴着“出入平安”对联的老宅,居住在这里的已经不是房子的主人而是来自外省的房客。
青田村迈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