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村民的衣食住行
在线阅读

图8-1 尽管自来水已经接进了家里,但村民还是喜欢到池塘洗衣、洗菜等。图为一位老奶奶在池塘洗衣(2003年11月摄)

媒体究竟应该制造什么样的精神食粮提供给自己的父老乡亲?!

');" class="a2">收藏

1949年以前,村南不远处的街镇曾经是青田贫苦民众用血汗换钱养家的地方。青田人的生活,特别是濒临西河、新大河青田自然村人的生活与街镇密不可分。摇旗是沿江十八坝之一,外江货物、内河货物须经过塘翻坝,需用人力搬运、转运。青田自然村大部分村民从事搬运业。清末至民国28年(1939),青田班为街镇脚班主力军。

1949年5月解放后,接踵而来的是土地改革和向集体化道路迈进,青田人沿袭了数百年的生活改变了。土地改革,青田脚班变成了完全守土的农民;在此守墓为生的一部分人也随着族产的被没收而成为青田的农民。青田人进入一个完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世界。

除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外,在整个农业集体化时期没有发生饥荒。在当时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下,即使因劳动力缺乏或家庭成员生病等造成在生产队年终分配时经济上长期为超支户(倒挂户)的家庭,其基本口粮也得到基本保证。与1949年以前相比,这是建村以来人们最安稳的一个时期。然而,因自身人口的增长、人多地少带来的劳动力过剩、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约束等,社员的日劳动报酬增长、社员生活质量的提高都十分缓慢。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村民的生活才真正由量变到质变。

2003年11月7日,青田村90岁的HBZ老人在《青田村历史回忆录》中写道:

青田村早年是个农商村子,半务农、半商贾为生,对于家庭粮食,半数是购买来吃。解放后,政府搞生产,尤以农业为首,有粮有人,何求治世不能?是以大搞农业,号召农民,积肥备用,户户养猪,到处兴办化肥厂,制造化肥供应,教导农民,精耕细作,改旧式以求增产,群众一致响应。从前亩产300斤,现在亩产皆千斤,土质优良的田已出千斤大关。再以治虫,农药充足,施喷不受虫害,是以秋收大丰登。近年,再以钞票完农业税,村民户户谷满仓,米满缸。村民年轻者,招单位为职工;劳力差的,在私人地上搞种菜蔬,街市很近,天天出售。开门七件,油盐酱醋事,则毋庸挂心也。至于柴火,稻草既损,户户有困境,沿门有煤饼、液化石油气前来兜售,真如天无绝人之路也。这是政府搞农业生产的优点。现在户户皆安,人人皆乐已矣,天大的喜事。

村民与外界的信息沟通,50年间传播途径发生质变的同时,也促使村民生活质量的变化。1949年前,青田自然村凭借濒临西河、新大河的地理优势,是一个开放式的村庄。村上有过塘行,有饭庄,有茶店,有酒作坊和制作台湾冰糖的磨制工场等等。住居在这里的人,有做厨师的,有补鞋的,有制作寿材的,有纺花织布的,有编织草鞋销往萧山、绍兴、杭州等水陆航运码头的,有在街镇做脚班的,有从事小五金的“洋铁和尚”,有从事制帽业的,还有蜡匠、铜匠、皮鞋匠、圆木工、理发师傅等。此外,尚有在街镇开设南北货店、米行、酱园,在杭州开设水果行,在绍兴开设锡箔、米行的。在青田自然村,河埠头、饭庄、茶店是信息传播的点,东西往返的客商将各地的新闻传播到此。这里虽无达官贵人涌现,但天南地北的消息并不闭塞。

1949年以后,直到80年代以前,青田信息传播的渠道发生很大变化。土地改革和随之而来的农业集体化,青田人束缚在土地上。南边、西边河道上的客船少了,外界消息的传播主要靠有线广播和公社(乡)、大队(村)干部传达,信息内容主要是政治时事和农事。此外,还有电影的放映。60年代开始,有线广播安装到各户家里,广播成为村民了解外界的主要窗口。

80年代开始,信息传播出现多元化以及人口流动,使村民随时可以获得大量外界的信息。特别是电视机的普及,村民的精神生活得到空前的丰富。村民与城里人一样,晚饭吃过,就在电视机前看电视节目。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无疑开拓了村民的视野。但是,我们在青田和其他一些村落的调查中发现,村民们最爱看的是那些戏说历史的片子,而像从海外引进的一些片子,大多数人是不喜欢看的。历史题材的片子,不是不好。但是,村民如果整天沉浸在历史的戏说中,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的封闭呢。倘若一种先进的传播媒介变成人们对逝去岁月的“守望”,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图8-1 尽管自来水已经接进了家里,但村民还是喜欢到池塘洗衣、洗菜等。图为一位老奶奶在池塘洗衣(2003年11月摄)

媒体究竟应该制造什么样的精神食粮提供给自己的父老乡亲?!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