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WCL访谈实录
在线阅读 收藏

(WCL,女,87岁。很小时就编织草鞋,现为乐村唯一一位依然在编织草鞋的村民。2001年8月,卢福营、张兆曙、胡国强等在乐村调查时曾做过一次简单的访谈。访谈人:卢福营、张兆曙、许放明、胡国强、吴萍、严士凡、徐艳、叶晖;访谈时间:2002年5月6日;访谈地点:WCL家。访谈时陈先生在旁为我们翻译,并根据自己记忆和理解做些补充。)

卢:大妈,我们想了解一下这个村原来做草鞋的情况,您高寿?

陈:今年87岁,11岁开始做草鞋的。

卢:11岁来到这儿,做童养媳的吧?

陈:原来是做童养媳的。

卢:我们这个村,做草鞋大致什么时候开始?你知不知道这个村里,做草鞋大概什么时候开始的?

陈:什么时候做草鞋的?

W:他们都会做,都三四个人一起做的,个个都会做,我们姑娘都会做。

陈:我们这个村子不是他们才开始做的,一直都能做的。

卢:以前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做的?

陈:什么时候开始做搞不清楚了。

W:哪个朝代开始弄不清楚,乐村是草鞋村。

卢:什么时候开始做搞不清楚了?

陈:因为很久以前就有了。有这个村的时候就有草鞋了。

W:我们婆婆说小时候是做蒲鞋,我们那小辈都不做蒲鞋。卢:蒲鞋是边上有边的。

陈:是的,有边的那个。

卢:草鞋是没边的。蒲鞋的边像我们现在皮鞋,边上有边的。

陈:那个很早的,是家里穿的,是夏天穿的,等于凉鞋一样。

卢:草鞋是干活时候穿的。

陈:草鞋是干活时穿的,蒲鞋是夏天当凉鞋穿的。

卢:像这个草鞋,当时做的主要是哪些人做的?

陈:就是妇女,男的没有的。

W:男的也会做的,那时,有一个人也会做的。

陈:男的也有,很少数。

W:书念不来的才做的,男的没多少会做的。

卢:做的材料哪里去拿的?

陈:做的材料是那个稻草,要糯米稻草,其他的稻草不行的。

卢:糯米稻草自己家里……

陈:买的,到外面买来的,自己家里不够就买的。

W:现在是什么稻草都可以做,现在不出去割柴。以前是糯稻韧些,鞋做出来紧些。

陈:蒙草做的是草鞋的主茎,是蒙草做的。

W:哎,蒙草。

陈:最早是蒙草做的,后来是麻做的,是内蒙古的蒙,后来蒙草没有了。

W:开始是蒙草,没有蒙草了,后来是络麻。

陈:后来没有了,就用麻做了。

W:没有蒙草就络麻做。

陈:跟芦苇也差不多了。

W:那是络麻,是山里络麻。

陈:蒙草也种的啊。

W:蒙草也种的……

陈:在水的旁边,野生的。后来不够就养起来了,现在没有了,看不见了。

卢:像这种蒙杆子是自己种的还是买的?

陈:一般都自己种的,不够也要买的。

W:外面有得买的。

陈:这里不够了,外面有人找来卖的。

W:从山里买来做过。

陈:人家会找来的。

W:山里人也拿来卖的。

卢:当时做草鞋除了乐村以外还有哪些地方做?

陈:廿三里村有的。

W:廿三里以前有的,有得买的。以前我们做草鞋,做不够就到廿三里买来的。

陈:做草鞋的人,廿三里也有人会做了。

W:廿三里以前我们嫁出去的人都会做的。

陈:就是我们村嫁出去的人都会的,带出来的。

卢:除了乐村,还有廿三里村?

陈:还有江沿、盘山、宗塘,但以我们这边为主。

W:周边都是我们乐村这儿嫁出去。

卢:设备就是鞋梭,上次见到那个设备,就这个了,一直都用这个做的,是吧?

陈:做了多少年啦?

卢:11岁开始做,70多年了。

陈:这个东西做了76年。

W:架,是的。我姑娘是从其他人家借来做的,我来之后,山里有柏树让人做的。

卢:做起来之后草鞋是自己拿出去卖的,还是人家收购去卖的?

陈:廿三里草鞋市场上。

许:这叫什么东西?

陈:草鞋架。这里是每个人都做的,就拿到市场上卖,草鞋市场。草鞋市场大家都拿去卖,不是有人来收购的。是到市场上收的,也不会到家里来收,都拿到市场上卖。

卢:当时这样一双草鞋,阿婆小时候,十一二岁的时候,一双大概有多少钱好赚?

陈:那个时候也不要成本的,都自己家里稻谷,很省的,其他也没什么。

W:那时候蒙草也买,稻草也买,做做没一点赚头,那时我婆婆说还不如留着当柴火烧。

卢:稻草、蒙草买来做是没钱赚了?

陈:要买来做的话就没什么利润了。

卢:自己种起来的,蒙、稻草都自己的。

陈:是的,基本上都是自己的。

卢:这样的话,当时一双草鞋市场上卖多少钱?还有点赚?陈:5分钱一双,不止的,七八分钱一双。

W:5个铜板2双。铜板、铜钱的呀。

陈:解放前,5个铜板2双。

W:2个铜板也卖,2个半一双也卖,做老手了就3个铜板卢:价钱开始是5个铜板,解放初期是多少?

陈:解放初3分钱一双。

卢:就人民币了?

陈:是的,人民币。

卢:当时像这种草鞋……

W:稻草都是用铜板买的。

陈:再后来是5分钱一双,再后来是8分钱一双。

卢:5分钱一双是什么时候?

陈:我算算看。

W:一下下开始往上加,现在就好几块钱了。

陈:大概60年代,“文化大革命”以前。

卢:“文化大革命”时草鞋市场还有吗?

陈:还有的,“文化大革命”还有的。

卢:“文化大革命”时一直有?

W:“文化大革命”后,做也没人做了,穿也没人穿,拉杉树有人穿。

陈:拉杉树、割柴有人穿,改革开放时才没有。

卢:“文化大革命”期间草鞋多少钱一双呢?

陈:大概8分、1毛,差不多。

卢:那也不错了,那时候一个劳动力一天也就这么多了,一双草鞋也8分、1毛,不错了。

W:我们七八岁时候的压岁钱,用红头绳结起来,就7个铜钱、8个铜线。

陈:现在他们买去多少钱?

W:卖给廿三里人,他们卖出去是2块钱5一双。

陈:现在2块5角钱一双。

卢:像后来到8分、1毛,再到“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以后,到70、80年代呢?

陈: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大概1块钱。

W:1块、8角、7角5、7角、8角5都卖过,现在卖给廿三里人也只1块钱。

陈:现在是廿三里人拿去,都1块钱一双,卖出去是2块5,他们不拿出去卖。

卢:他们不去卖,交易手段不一样,人家到这里来收购,以前是拿到市场上卖掉。现在人家上门收购,他这是收购去1块钱,卖出去2块5,她这是个加工厂?

陈:不是专门卖草鞋,而是卖丧葬用品。

卢:是卖丧葬用品?是和丧葬用品放一起的。

陈:要就买去,是要穿的。

卢:阿婆能不能回忆一下看,您这么做草鞋过来,刚才我们在讲价格按推算,阿婆能不能回忆这价格怎么慢慢变过来的?您几岁时开始做,开始是5个铜板2双,慢慢价格什么时候高起来的?

W:开始来,做做不好,就5个铜板2双,后来就3个铜板一双。

陈:那样的,做不好就便宜一点,后来做好了也3个铜板一双。

W:是的。

陈:是这样的,刚开始做时,质量不好,就5个铜板2双,后来做好了就3个铜板一双。

卢:早的时候,小的时候?

陈:刚刚小的时候做不好。

卢:记忆中大概几岁的时候,价格开始慢慢一点点上升?

陈:你11岁开始做,就会做好,是吧?

W:做不来的。姑娘们教的,几天就学会的。

陈:做的时候刚刚开始,这个也不是很难。

W:做蒲鞋眼睛看看就会的,我们这里人,我堂姐妹小时候都会做。我没看到过也不会做,绳搓不到一块。……

陈:刚刚11岁不懂事,做不来,让人教。她讲“鞋有娘,袜有样,蒲鞋、草鞋眼睛上”,眼睛看看的,后来就学会了。

W:后来慢慢做就做好了。

陈:“鞋有娘,袜有样,蒲鞋、草鞋眼睛上”。

W:靠看看就会了。做草鞋,女的手工都要会的。父母亲都要教的,否则嫁出去,人家要说做鞋子、衣服都不会的。做鞋的,女的手工都要会做,做袜有袜样,做蒲鞋、草鞋要靠眼睛看。

许:这就要靠自己聪明了。

卢:一起做的时候就是你自己看了,不是人家手把手教你了,这是工艺的一种传递、扩散的一种方式。我想你11岁来的时候,或者说草鞋开始的时候和谁一起做的?

陈:开始的时候跟隔壁邻居。

许:在家里一个人做的,还是大家一起做?

陈:她住在前面,就到她(邻居)家里做,到她家里去,先看怎么做,看了之后再回家做。看看后在家里做,做不好再去做。

W:才开始学,让人先起头,让人教的,按样子做,一把稻草拿着,让阿姨教的。

陈:我们村有个亲戚会做,就教她做,先做一双鞋。

W:小时候没看到,一点都不会做。乐村的女儿从小,爹娘会做,是看到的。我们没看到,我们阿婆说像叠围裙的。

陈:你婆婆不会做的啊?

W:我们那时娘家是没有做的,没看到。嫁过来之后,每户人家都会做,就一定要让我学会做,我哭的。

陈:你会做的?

W:我婆婆会做豆腐卖的,没时间做,公公都死了。

卢:婆婆会做的,但没时间做。

陈:哪里嫁过来的?

W:平畴脚坎头。

陈:嫁过来后,年纪大的人说,有劳动力要做点事情。她11岁,让她做草鞋,她不懂事,不肯做,家里也要求学会做。

W:一定要学会做,买盐、买油要钱用。

卢:11岁做童养媳,那时候还比较小,作为农村习惯一样,是一种行业,小时候一定要学会干活,还不肯学,还一定逼着学,作为一种行业一定要强迫你做。

陈:她娘家没有人会做,到我们村是每家都在做,年纪轻的妇女、小姑娘都会做。她不做的话不行的,其他小姑娘都会做,就一定要让她学。

W:她们都会做,七八岁,10来岁的也都会做。

卢:做,是家家户户都做?

陈:是的,家家户户都会做。

许:学会了就在家里做?

陈:就在家里做了,就一户一个。

卢:问一下草鞋经历了这么多年,你们村里阿婆开始做的时候,做草鞋已经是普及性了。阿婆经历到的,最好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陈:就是最盛期,什么时候最盛?做草鞋。

W:做草鞋正盛,刚刚快解放时那段时间。最盛时每家每户都拿去卖的,到廿三里。

陈:解放初期。

W:解放前,日本人来的时候。

卢:家家户户都到廿三里去卖的?

W:日本人来3年就解放了。

卢:1961年?

W:不是,大概是解放以前。

卢:日本人时,还是解放的时候?

W:日本人来的时候最盛。

陈:日本人来的时候最盛。

卢:那个时候为什么草鞋会最盛?

陈:那……都是挑夫,没有车,独轮车都没有。没火车,没交通,到杭州、浦江、诸暨都挑的。农村里种田也都穿草鞋。

W:那时候都走路的,拜7月公公都是穿草鞋去拜的。

卢:挑夫是在解放初期,还好长时间都去做的。

陈:解放后挑夫都有的,日本人来的时候比较多,抗战时期比较多。

卢:那么,那个时候草鞋在义乌,就这块地方,你们就是到廿三里市场卖掉,你们知不知道这批发散出去销售到什么地方?

陈:草鞋我们廿三里就我们村为主,但草鞋有好几种,有东阳草鞋,和我们这里不一样。还有兰溪草鞋,义乌佛堂草鞋,是不一样。

卢:你们这里的草鞋主要销售到哪里?

陈:我们就是本地的。

卢:销售在廿里三里。

陈:是的,外面的售不出去。外面的草鞋有得流进来,我们的不流出去。

卢:外面的草鞋有流进来?

陈:因为东阳草鞋质量比较好,价格高、贵,拿到廿三里来推销。

卢:质量好、价格高。

W:南山那边过来。

卢:这里的草鞋比较粗糙。

陈:这里粗糙一点。东阳草鞋做出来很好,但也不喜欢。我们这里讲实用,还有佛堂草鞋,也本地草鞋,那个草鞋比较好穿,用麻做的,不是全用稻草做的,比较牢、耐用。

卢:那就不是干活穿了,就像现在穿皮鞋这样穿了?

陈:干活也可以穿,不干活也可以穿。草鞋有好几种,还有兰溪草鞋,它这个结是用稻草做的,“兰溪滩3里路一双”,穿3里路就破的,价钱也很不一样。

卢:兰溪3里路一双?

陈:我们叫兰溪滩3里路一双,做时不拉的,破了就扔了,我们要拉得很紧的。

卢:我们这里的草鞋多少天穿一双?

陈:我们这里的草鞋,一般是一天一双,好的2天一双。兰溪草鞋一天要背好几双在肩上跑路的,一双破了要换一双。我们这里讲就实用,基本上是一天一双,拉得紧的2天一双。

W:上山砍柴有2天可割,有时候有3天可用。

陈:那个东阳的,我们这里基本上是一天一双,差不多一天一双。

卢:割柴?

W:到南山坑割柴,廿三里这边用络麻做的,它牢一些。

卢:络麻是吗?用络麻做草鞋。

陈:也就是黄麻,我们土话叫络麻。

卢:一种粗麻,一种络麻,慢慢地像这个行业,做的人少了,什么时候开始的?

陈:改革开放之后就没有了,用不着了。

卢:像“文化大革命”期间多不多?

陈:“文化大革命”期间有的。是这样的,到外面拉杉木,那时候杉木禁止出运,偷偷摸摸做家具的,没有草鞋不行的,木头要到山上拉出来卖,偷偷地。

卢:偷偷地,以前叫投机倒把。

陈:是的。

卢:拉运木材没有草鞋不行,一定要草鞋穿起来拉的。

W:鞋太湿了,那时也是有蒲鞋。

卢:以前叫投机倒把。

陈:搬运木材。

卢:投机倒把。

陈:没有拖拉机,都是独轮车拉的。

卢:写着打倒投机倒把,这个我也知道。

陈:这个你也知道一点。

W:以前都是人挑的,现在走路的人没有了。

卢:“文化大革命”期间,人家挑夫这个少去了,挑夫包括鸡毛换糖的相对少了,那时还有偷偷做了,那草鞋销售量也相对少了?你这草鞋什么时候做,白天做还是晚上做?

陈:基本上白天做。

卢:要参加劳动呢?

陈:要劳动的回家后才做,早上起早,晚上做,劳动时参加劳动。

卢:空下来做。

陈:空下来做。

卢:家务空下来做。

W:不要经常做,我们是忙天就不做。

陈:农忙就不做。

卢:以前忙的时候。解放前妇女是不下田的。

陈:是的。

卢:以前都不下田,包括我母亲。

陈:解放前是不下田,解放后下田。

许:解放前妇女除了家务劳动以外就是副业,解放后妇女除了生产队劳动和家务外就做。

卢:相对来说产量就少去了。改革开放之后为什么一下子就搞得没有了?

陈:改革开放之后上山砍柴的人也没有了,都做生意了。

卢:为什么不能转个行业,转个像样的行业出来?鸡毛换糖的话,最后的话可以办厂、摆摊、开店,这个行业转过来了。

陈:这个没地方转了。

卢:为什么这个草鞋行业没转过来的?像有的地方,像现在发大水的时候这个草袋,这个行业发展的还好,这里为什么没转变?

陈:没有转变,这个行业都是年纪大的人做的,年纪大的人草鞋不做,就休息了,现在的条件好了,就没去动脑筋了。

卢:条件好,实际上妇女已经转行。

陈:转行了,草鞋不做,家里条件好了,不需要做了。

卢:转行了,我可能是主观上的想法,这个转行,真正这个草鞋行业的衰败,是不是草鞋没人穿的缘故?是不是另外的行业比这个更赚钱,人们都去做另一行业而不做这个了,会不会有这个原因?

陈:这个原因没有的,后来做的都是年纪大的妇女做的,像她这样还能干吗?

卢:年纪大的不能转行了,年纪轻的能转的都转业了,像摆摊什么的。

W:踩缝纫机,做手工活的都有的。现在做草鞋做得来的人不多了。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