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WSH、WLQ夫妇访谈实录
在线阅读 收藏

(WSH,男,77岁;WLQ,女,19岁。访谈人:卢福营、张兆曙、许放明、胡国强、吴萍、严士凡、徐艳、叶晖;访谈时间:2002年5月16日;访谈地点:WSH、WLQ家。访谈时陈先生在场,WSH以W代替,WLQ以L代替。)

卢:大伯、大妈,我们这次来呢是这样的。实际上我们3个人暑假来过了,基本情况了解过了。我们现在在搞一个项目的研究,解放后浙江省农村50年的变化,现在浙江省找了6个村,其中我们找了一个村就是乐村。想在乐村看一看它是怎么变过来了,我们上次来了以后发现,乐村有两个东西特别突出:一个是男的鸡毛换糖,后来就做生意了,办厂了,现在搞得这么红火,根本不像一个村了,我讲村落中的城市,村里看上去像城市;还有一个行业就是草鞋。上次我们了解到男的鸡毛换糖,女的做草鞋。我们想具体了解一下这两个事情的发展、变迁过程,为什么会变的,想具体了解一下。

W:那个时候我们村只是100户人家。我们到街上卖草鞋起码有30几个。

卢:100户人家有30几户人家卖草鞋。那大概什么时候?

W:人民公社。没有饭吃,还要做草鞋。我女儿放学回来要去捡柴、拔草,做草鞋要搓绳,大家都来帮的。

卢:在家里小孩大家都会帮忙做的,没有玩的人。解放初你们开始做不做?像这个草鞋业最早的话,你们记忆中或者上一代传下来的讲法,这个村里草鞋最早什么时候开始做?

W:最早是我们婆婆那个时候,都做起来自己穿了。

卢:开始自己穿。

陈:她婆婆手里开始做了。

W:自己穿的。

卢:你婆婆的时候主要做起来自己穿?

W:自己穿的。到地里干活都穿草鞋的,那时候没有鞋穿。

卢:你婆婆应该在二三十年代了?

W:我婆婆今年113岁了。

卢:113岁了,应该二三十年代的时候了,20世纪初的时候了,自己穿的。

W:自己穿的,一家几个人都要穿草鞋。白天干活,晚上做草鞋,都是晚上做的,白天没时间的。

卢:一般来说你们草鞋做起来去卖的,大概是什么时候?

W:大概是人民公社,很没有办法的时候。

L:最困难是“四人帮”时候,做草鞋最兴了。

W:是的,“四人帮”时候。

陈:她家里情况又两样,原来她家里比较好,是地主成分,过去是比较好的,不拿去卖的。“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才拿去卖的。以前是家里伙计穿的,做给伙计穿的。她家里两样,她家里有雇工。

卢:你们做起来给这些雇工穿?

陈:她家里条件最好了。

W:解放前呀,解放后是没有雇工了,自己去劳动了。

卢:解放初做起来卖不卖?

W:解放初期那个时候,没有人卖。

卢:没人卖的?

W:没人卖的。蒲草鞋是东阳南山、兰溪那边拿过来的。

卢:本地没有卖的?

W:到人民公社时,很紧张,没有布,只有布票,没有穿,才去买草鞋。

卢:就是定量供给。

L:义乌来说就廿三里乐村,东阳南向做草鞋,他们专门做草鞋的。

卢:东阳南向。

W:那个时候同现在比起来,是一个天一个地。邓小平来了,江泽民来了,日子好起来了。我们现在也是这样,老人家也不能在家里吃啊、玩啊!我也不管,是自己也要去干活的。

卢:东阳南向是不是就南马那边?

陈:南马。

L:南马。

卢:东阳有南向、北向,南向就是南马那边,搞席草这些的。现在这个行业是很大的行业,南马现在就是做草席。

陈:南马也是镇,从这个转过来的。

卢:它现在就做这个,它那边可能是比较大的行业。现在有的如宁波那边,宁波奉化那边。上次我们去的奉化的村庄,做席草,卖到日本的蔺草,这个村里边……

L:做草鞋的历史。

卢:像你们这里等于说做草鞋、蒲鞋,家里都是协作做了,那么做草鞋的技术也就是手艺从哪里学了?

W:看婆婆做。

卢:两个人一起做,一起看,就看婆婆做。

L:两个女的都会做了。

卢:大妈你这个不做草鞋,是什么时候开始?

W:邓小平来了。

卢:具体讲几岁的时候不做草鞋。

W:我不做草鞋,50几岁的时候。

卢:50零几岁。

W:50岁,50几岁的时候。

卢:50几岁,20多年,是80年代。

许:1972年、1973年。

L:邓小平上台。

张:邓小平上台,1975年。

卢:很早,革命时候就上台了,1974年那个时候反“右倾”。

W:我们那个时候,田地分下去了,我们夫妻两个人做,随便什么都做,我们从来不叫苦。

卢:你们基本上分田以后,你们村做草鞋的,就这样做做的,到80年代这个时候还有没有做?

W:80年代,我几岁……

卢:20年了。

W:20年了,还有几个都是老太婆了。

卢:都是老太太做了。

W:都是老太太。

L:现在没几个人做了。

W:现在么,就一个人做。

L:做是不做了,做,就只有一个人了。

W:那时候买卖都有20多个。

许:你鸡毛换糖过没有?

L:她没有。

W:鸡毛换糖?妇女不能走出去。

许:你们那个鸡毛拿过来,你有没有搞过?你知不知道了?

W:好的做鸡毛掸,差的做肥料,全挑出来,一个一个挑。

卢:大妈你这鸡毛挑过没有?

陈:挑过的,她儿子去过的。

卢:哦,她儿子去过鸡毛换糖,就到合作社拣鸡毛。

W:到东阳城里卖什么东西,就给两斤鸡毛,就回来一趟,东阳到这里差不多有23里路,一个半小时赶到家。

卢:一个半小时赶到家?那个合作社鸡毛拣回来了,是卖掉?

W:一斤鸡毛几毛钱,3毛5分钱一斤,2斤鸡毛7毛钱。

卢:你这个拣鸡毛是在家里还是?

W:东阳城里。

卢:去做临时工了?

W:临时工呀,做那个厂里,那个厂里……

卢:当时你们女的拣鸡毛,实际是到厂里或到供销社去拣?

陈:家里玩的家里拣,挣工资的。拣不来的话拣不好。这也有手艺的,要拣得好、拣得快,有些人一天到晚拣不了多少,手脚要快。

W:整天出去没有时间。

卢:当时的鸡毛可以拣,也可以卖的?

许:也可以卖的。两种办法,当时刚换来的时候,鸡毛比较长,用稻草捆起来,这样直接可以卖给供销社,差的不要是吗?

陈:差的不要,“三把毛”,是公鸡的颈毛、羽毛等3种毛。尾巴毛不要,其他毛不要。

许:要选出来,这样子的。

陈:“三把毛”。

许:尾巴毛?

陈:尾马毛不好。

许:一般来说鸡毛换糖的人把鸡毛拿到家里先把鸡毛挑出来,再拿到供销社卖掉?

卢:卖到供销社的?

陈:是的,卖到供销社。

许:不要的拿去做肥料。

陈:是的。

W:拿到廿三里去卖,拿到鸡毛市场,用担子挑去,他们会买去。

陈:看她这么小,她有100多斤好挑。

许:挑到哪里?

L:挑到东阳,100多斤要挑,上山砍柴也100多斤。

卢:100多斤?大妈当时到东阳拣鸡毛拿工资,多少钱一斤?

W:一斤3毛5分钱。

卢:一斤3毛5分钱?

W:按斤算的,整天整天地做。

卢:一般你们是捡好以后拿到供销社去吧?

W:是一袋一袋全部运出去的。江西是没有的,没有人要那个的。

卢:噢,江西是没有的。

W:就是我们东阳、义乌有。

卢:直接那边收过来?

W:拿下来,袋拆开来。整袋那边收过来,不是这里村里换来的鸡毛。

卢:到处跑,他们到处自己运回来,都车子拉回来。

陈:那个时候自己家里,都是供销社从江西收购进来的。

卢:供销社收购进来的?

陈:供销社收的。

W:后来没有饭吃,我家里有小孩,拿半斤米的糯米糖拿家里给小孩吃。

卢:半斤米?

L:那个袋是很小的。

W:我婆婆很好。

卢:像你们这个村这么多人做草鞋,周围村为什么没人做草鞋呢?就是以前乐村是草鞋村,边上的村做草鞋的很少,为什么不做草鞋呢?

W:像做生意一样。

卢:周围村做是有人做的?

W:没几个人做。

卢:他们学不起来?

W:学也不会学,学不来的,卖也卖不来的。

卢:卖也卖不来的?

W:我们卖得来的,买不买草鞋由他的。上到街里,一个大队一样的,草鞋买不买?到我这里买。

卢:不好意思,怕难为情?

L:要不要?到我这里买。

卢:现在的人不会去,难为情。

陈:我们这里,她们都一样的。

卢:很早就有经商的市场。

陈:对,对。

卢:我记得我最早一次去卖东西,是小学的时候。学农基地里种起来的马铃薯,没有办法要去卖掉。我是班长,还有副班长、班主任老师3个去卖。都躲起来的,不好意思,我很便宜的,一下子就卖掉了。小伙子现在去卖东西绝对不去卖的,熟悉的人太多了,不好意思。

W:草鞋做得好一点,他们买的人会有的。

L:一般我们草鞋可以穿5天、6天、一个星期。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