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经济体现于一定状况和水平的生产力,受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制约,劳动力和资源的结合状况也发生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在上述条件下,农民以何种方式、通过什么手段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他们在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成果等方面有什么变化,性质如何?总的说,农业生产为支持人口增长、城市化与积累,为城乡更广泛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提供了什么物质基础?这些方面,清代华北与农业英格兰的异同可供比较。
徐浩: 0
徐浩,1961年生,天津市人。1984、1987年在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硕士学位,199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87年起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2000年受英国学术院王宽诚基金会资助,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进行学术研究与交流。长期从事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欧洲史、西方史学理论、清史及前工业社会中外历史比较研究的教学与科研。著有《当代西方史学流派》(合著)、《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多次荣获北京市和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