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全球化的特征、影响因素及中国“三农”的情景
在线阅读 收藏

●经济全球化冲破了国家界限,摆脱了国家疆域的束縛,使传统的国家观念受到冲击。到目前为止,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过程,正表现为一种加速发展的趋势。在迈向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多边自由贸易体制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在国际分工深化、跨国公司迅猛发展、世界经济信息化和交通工具现代化的基础上,生产活动进一步全球化。从这些表现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人类在从各自分割的、相对独立的生存和生活空间迈向一个统一的“市场空间”,经济全球化标志着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全球性的、大统一的共同社会中。

●资本的跨国流动与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成为加快经济全球化的强大动力。资本的跨国流动促成了各国间资本价格的均等化和资本收益的均等化,从而增加了全球的资本收益总量。而跨国公司通过跨国投资、经营活动,把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聚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市场化、自由化和一体化趋势。

●资源与人口流动问题存在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全球资源的分配和流动规则经历了由原始积累到旧殖民主义再到新殖民主义三个阶段,资源流动的规模和数量越来越大,但其基本流向仍然是从穷国到富国。全球化强化了自由贸易规则,却忽视了人口流动,同时还排斥和边缘化了弱势群体。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WTO规则使中国农民的弱势地位出现新的变化,农民的“弱势”特征在全球化背景下逐步显露,相当一部分传统农民将陷入边缘化的危险。加入WTO,在给我国农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国内农产品市场也面临对外开放的压力,这将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新的风险和挑战。

全球化将使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受到冲击。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而实现的,可以说,没有当今的科学和技术,全球化是不可能的。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电子传输没有空间的限制和国界的壁垒。国家主权在国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国际上又是独立的象征。在自然经济的社会里,各国的政治、经济活动一般局限于一国领土范围之内,这样,土地与主权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如今的全球化冲破了国家界限,摆脱了国家疆域的束缚。土地对经济活动的作用相对下降,而货币、技术、信息等因素在经济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面对这种新形势,传统的国家主权内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原本完全是一国所独有的权力,却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共同拥有的权力。各国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遵循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来运作。所以,有人认为,今后各国的企业将受共同利益的驱动相互结合,而按地理和政治划分地区和国家范围的传统观念将逐渐淡化。根据美国著名的标准浦耳氏评级公司在最近发表的报告,国家主权的评级范围已明显的降低。国家产业政策的干涉作用将因此而不断削弱。有人预言,21世纪名义上的政治主权会依旧存在。然而,继市场和全球化而来的是,经济的权力将稳步地向全球水平转移,经济上的边界将会消失,全球化对各国的经济主权正起着限制作用。在全球范围内,经济上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要反作用于政治领域。各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将面临一系列新的课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如何维护国家的独立性和国家的利益。在发展中国家,经济正处于成长过程中,主导产业以及经济结构尚未成熟,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水准参差不齐,隐含着一系列的潜在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这些问题原本可以在国家的主权作用下按部就班地加以解决,但在全球化条件尤其全球化规则的作用下,国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已处于被动的地位,暗含着一种束手无策的局面。可以说,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所起的更多是挑战性的制约作用,使得发展中国家政府处于维持长期利益与追求短期发展的相互冲突的境地。

全球化孕育着更大的不稳定性,原本可以逐步解决的国内问题,如今面临着领土之外的影响因素的作用。随着政府干预作用的削弱,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性不是增加了,而是骤然下降,甚至变得不可能。随着全球统一体系的形成,社会风险逐步增大,其主要原因有:(1)全球化本身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依存性增加了各种风险传输的途径和范围。(2)由于金融系统是高风险系统,所以随着金融系统在全球生产系统中功能的加强,风险也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增强。(3)由于知识经济系统具有更大的不稳定性,所以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全球化使全球将面临更大的不稳定性。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