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直接和间接流动,有利于各国摆脱自然资源种类不全、数量不多和市场狭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有利于各国实现自然资源的消耗速率的均衡,有利于改进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和提高利用效率,有利于各国分享其他国家的资源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的效益。但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往往会加大各国自然资源消耗速率的不确定性和宏观管理的难度。
●从总体上看,我国出口产品消耗的自然资源与进口产品消耗的自然资源之差有扩大的趋势。这意味着我国价值上的国际贸易顺差是以自然资源的国际贸易逆差为代价的。但隐含在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流动量,都经历了由负到正的变化。其中,土地资源由1993年的-569万公顷增加到2002年的2472万公顷;水资源由1993年的-224亿立方米增加到1469亿立方米。隐含在林产品国际贸易中的土地流动量则从856万公顷增加到2140万公顷,相当于我国森林面积的13.5%。
●全球化对我国本土生物资源安全的冲击表现在:国际市场对稀缺资源需求量上升可能诱发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自然资源的低效配置;由于全球化引起的外来物种入侵,对国内生物资源造成严重威胁;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对我国本土生物资源安全造成不良影响。
●中国农村应对自然资源配置全球化的策略:发展有机食品,开发可再生能源,促进资源替代;推行绿色标志,开征生态税;实施农药化肥限额使用制度;建立自然保护的利益协调机制、管理的权利与责任的对称机制,瞄准贫困农户的扶贫机制,以及解决突发问题的紧急应对机制。
有关全球化对中国农村自然资源影响的分析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我们计算了全球化对我国水土资源消耗和可持续利用的影响。总的判断是:粮食、油料等土地和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进口的增加,间接地隐含着土地使用权转移和水资源跨国界流动;蔬菜、水果、花卉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加,间接地隐含着劳动力输出。其次,以国际上的紫杉醇药物生产对中国红豆杉资源的影响作为案例,论述全球化对我国生物资源安全的冲击,以及开展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宏观调控的重要性。最后,结合国内外应对资源冲击的经验,探讨旨在化解和消除这些影响的途径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