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以产业群和专业市场为依托加快推进城市化
在线阅读 收藏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结构中的突出问题。由于城市化水平低,大批劳动力在农村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过低,制约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市场对工业品的吸纳能力弱,最终制约了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1978年,全国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62.5%,到2000年已降为38.2%。也就是说,每三个农村人口购买的消费品仅相当于一个城镇人口。在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的战略性调整中,应当把解决日益突出的城乡矛盾放在首要位置。

长期以来,在宏观政策上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防止城市化的过快发展,主要是担心城市供给问题不好解决,担心在城市里出现象印度、墨西哥那样的贫民窟,影响社会稳定。现在,随着中国农业的发展,农产品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只有城市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才能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找到出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担心已经不存在了。至于第二个担心,则完全可以通过科学规划和正确的政策引导来加以避免。

浙江省改革以来已经走出了一条依托产业群和专业市场推进城市化的道路,使城市化与工业化、市场化相互促进,城乡经济共同繁荣。浙江的道路有效地避免了许多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发挥了后发优势,具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鲜明特色。对于正在探索农村工业化、城市化道路的广大中西部地区来说,浙江的道路无疑为他们提供了示范。

改革以来,浙江农民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勇敢地到省内外、国内外闯市场。全省2090万农村劳动力中,有1070万活跃在城乡之间,从事工业、商业、服务业,形成了一大批区域性的企业群和特色产业聚集区。在企业群内,以主导产品、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众多的家庭工业、中小企业配套协作为基础,以特色工业园区为载体,形成“小产品、大产业”,“小规模、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的块状经济格局。在第一产业内部,由龙头企业带动和各类专业协会的组织引导,也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种养业的产业带。据对66个县(市、区)的调查,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的区块有306个,产值300多亿元。其中产值10~50亿元的区块91个,产值50~100亿元的区块13个,产值超100亿元的区块4个。在区块内部,实行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并有与之配套的设计、信息、展销、技术等服务机构,以灵敏的市场反映能力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使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款式新颖、质优价廉的竞争优势。

生产带动流通,流通促进生产。目前全省已形成4400多个各类商品市场,年交易额3606亿元。其中,交易额超亿元的市场409个,超10亿元的市场69个,超100亿元的市场3个。在各类市场中,专业市场占三分之一。在专业市场中,绍兴纺织品市场就是依托当地社会化大生产逐步发展起来的,1999年的交易额达167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汇集了服装、针织品、装饰品、化妆品、食品、文化用品等8大类8万多种商品,常驻购销人员17万人,日客流量15万人次,商品市场辐射到全国300多个大中城市和192个国家,年交易额达175亿元。商品市场的发展带动了生产资料、劳动力、科技、资金、信息、运输、餐饮、房地产、金融保险市场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办一个市场,兴一群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市场与一、二产业的互相依托,共同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兴旺。

浙江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集聚,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他们适时制定了《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和《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实行“农民城镇农民建”的方法,使城镇建设又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改革以来,全省建制镇由167个增加到978个,同时出现1200个农村集镇。全省平均每3.6万农村人口一个建制镇,每1.6万人有1个小集镇。小城镇成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中心、务工经商农民聚集中心、商品生产集散中心、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小城镇人口已达140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1/3,小城镇经济已占农村经济总量的80%以上。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同时,全省加强100个中心城市、10个大城市和3个特大城市的建设,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九五”期间,平均每年有50万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目前达38%。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拉动了投资和消费,促进了经济的良性循环。

浙江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说明,按照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发展农村第一、二产业,培育具有特色的产业群,发展与之相应的专业市场,并以产业群和专业市场为依托,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就能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城乡经济共同繁荣的格局。如果全国各省都能从本地实际出发,走上工业化、城市化的快车道,必将大大加速农村的现代化,确保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提前实现。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