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十一五”规划很重要。回忆起来,各个五年计划真正起作用的,就是计划能够针对各个时期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起到统一认识的作用。关键是要把问题找准,这样,计划就能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做出贡献。现在看“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我认为“十一五”期间要改变宏观经济中几个严重扭曲的关系即宏观经济的参数。跟国外比,有六个明显不合理的参数:第一个就是城乡收入差距。现在公布是1∶3.2,加上其他的因素,可能是1∶6;第二个就是城市化水平过低,只有40.5%;第三个就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过于滞后,仅为33%,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还要低10个百分点;第四就是投资率过高,2003年为42.3%;第五个就是外贸依存度过高,为60%,日本、美国分别是17%、18%;第六个就是企业科研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过低。大中型企业平均只有0.75%,另外用于引进技术的资金与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投入之比是1∶0.07,这个数更低得可怜。至少有这样六个参数极不合理。我觉得在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时候,应该针对这些问题来改变上面提到的这些不合理的参数。
具体来讲,“十一五”规划首先应当是一个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规划。科学发展观讲了五个统筹,着重是发展农村,发展社会事业,支持东北和中西部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和谐,把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起来。我觉得应该把这五个统筹具体化,因为规划就是要发挥统筹的作用,怎么统筹,应该在规划里边加以体现。
其次,“十一五”应该是一个加速工业化、城市化的规划。农村工业化怎么实现,农业劳动力比重现在为50%,只创造了GDP的14.6%,这是经济结构中最大的扭曲关系,还有如何加快产业技术进步,如何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加快工业化等,都应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措施。在推进城市化方面也应当提出一些具体办法,要什么样的城市化,现在各方面的认识很不一致。至少应想办法统一城乡市场,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在大城市郊区搞城乡一体化规划等等。要在这些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政策和措施。
第三,“十一五”规划应该是一个加快战略性产业及瓶颈产业发展的规划。根据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我觉得有一些高技术的战略性产业,应该提上发展日程了,因为现在资金、技术、市场都具备了。能够代表中国竞争力的产业,一个是电子信息产业,现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量里边80%是靠外资来实现,这种状况搞下去,虽然发展也很快,但大部分是外商搞的,我们自己是否也应当往这方面增加投入?还有技术装备制造业,生物制药业,包括飞机、汽车、高速铁路、船舶在内的交通设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都要通过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加快振兴步伐。如软件产业,印度的软件业已经占GDP的17%,我们连1%都不到。很多部门都搞了促进软件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是想增加投入就是投不进去。又如飞机制造,中国民用飞机要不要发展,特别是干线飞机要不要搞。汽车工业要不要发展自主品牌。船舶工业是最有希望振兴的,现在订单已经拿到2008年了,如果国家支持一下,十年内超过日韩是有可能的。那么要不要支持,如何支持。还有第三产业如何加快发展,都要有具体办法。
第四,要提出实现发展战略和规划目标的政策措施。“九五”计划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十五”计划提出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十六大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过去我们虽然在中央文件、国家规划里都明确提出了发展战略和目标,但是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我们的投资结构跟发展战略是背离的,现在钢铁、水泥投资成倍增长,但是符合产业升级要求的一些产业,投资增长不上去。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我想不能单纯地归结为就是市场投资的盲目性决定的,或者是政府没钱决定的,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个方面的因素,要具体分析,可能有好多体制上的原因,是由许多因素综合决定的。要在“十一五”规划里提出一些具体有效的政策措施,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发展战略,不能空喊口号。
第五,要提出如何发挥社会资本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现在社会资本开始向技术、资本密集产业冲击,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开始显现。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现象。我们目前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有较强的竞争力,关键是民营经济发挥了作用。像浙江、苏南、珠三角这些地方,现在社会资本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正在向化工、汽车、钢铁、设备制造等领域进军。对这种发展趋势,是限制它,还是鼓励它?搞不好,我们可能会做一些蠢事。我觉得应当利用民营经济的机制和资金,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比如说钢铁,我们现在搞到两亿多吨了,不久将会形成大量过剩的生产能力,只有让民营资本进入,产品才会增强竞争力,将来才能像轻纺产品那样大量出口。如果在关键时刻限制社会资本的投入领域,可能会对整个产业升级起到阻碍作用。“十一五”要真正解决大问题,哪怕是解决一两个,就会对历史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