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至今已有十年了。我们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就必须有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房地产等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十年来,市场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各类要素市场已初步建立起来。但是,相对于其他要素市场来看,资本市场的发育明显滞后。
2002年,在企业融资来源中,90%是来自于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只有不足10%来自于股票、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到2002年底,银行贷款余额达13.1万亿元,而同期股票市场总市值3.8万亿元,其中流通股市值仅为1.3万亿元,证券化率即总市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8%。资本市场发育滞后突出表现在:
(1)资本市场结构单一。股票市场除深沪主板市场外,面向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板市场始终没有推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资本市场产品品种少,可供投资者选择的产品不多。
(2)股票市场投资者以散户为主,机构投资者少。目前资本市场投资者开户数量已达到6800多万户,其中绝大多数为资金量在50万元以下的散户投资者。因此,容易出现非理性投资行为,往往造成市场波动,抗风险能力比较弱。
(3)债券市场刚刚起步。与股票市场相比,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问题更为突出。目前企业债券的余额仅为700亿元,市场交易品种仅77只,主要是可转换债、公司债、国债现货与回购等。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着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和结构。
(4)全国统一的资本市场尚未形成。目前股票市场、企业债市场和国债市场相互分离,尚未形成统一互联的证券市场,即使深沪两地的股票市场也不相联通,严重制约着信息的流通、交易规模的扩大,提高了交易成本。
中国资本市场发育滞后,主要原因是发展的时间太短,缺乏经验,法制也不完善。为了保持资本市场的稳定,避免出现金融波动,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采取不断总结经验、稳步发展的策略是正确的。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针对资本市场发展的问题,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扩大直接融资。根据《决定》的要求,当前发展资本市场的重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