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从“江阴板块”看苏南乡镇企业的巨变
在线阅读 收藏

江阴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心地带,苏、锡、常经济带的北部,新建成的江阴长江公路大桥使这里成为水陆交通枢纽。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江阴的乡镇企业就开始发展,成为乡镇企业的发祥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江阴乡镇企业由小到大、由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为现代公司制企业,涌现出像法尔胜、双良、阳光、澄星、三毛、精亚、电工合金、蝙蝠、申达等一批明星企业。目前全市股票上市的企业已有10家,其中除一家是市属国有企业外,其余9家均为原来的乡镇企业。作为一个县级市,有这么多企业上市,而且业绩良好,在全国是仅有的,被称为股市上的“江阴板块”现象。江阴乡镇企业的发展变化是苏南乡镇企业的缩影,展示了中国农民的无穷创造力,代表着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方向。

二十多年来,江阴乡镇企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在产品方向上,由一般工业品转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品。在乡镇企业起步阶段,产品大多是为城市工业配套或一般的工业消费品、农机具等,档次低、附加值少,经过二十多年市场竞争的洗礼,产品不断淘汰、升级,目前已形成纺织、服装、冶金、机械、化工、轻工、建材等支柱产业,产品在国内市场已占有较高的份额。全市出现了五大高新技术产业群:包括光预制棒、光纤产品等光电子基础材料,镍钛记忆合金、导电接触材料等特种金属材料,PVC信用卡基片、BOPP烟膜等有机高分子材料,牙膏级磷酸氢钙、食品胶衣树脂等精细化工材料,天然植物染料织品等新型纺织材料。这些高新技术产品群体已初具规模,形成了竞争优势。

在生产技术上,由简单、落后的加工技术提高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他们坚持高起点,引进当代世界领先的技术和装备,使企业的技术水平一下子站在国内国际最前沿,并实行现代化管理,精简人员,创造出远远高于国内同行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如三毛集团从1995年起,先后投入4亿多元,从德国、意大利、法国、瑞士等8个国家,成套引进当代最先进的纺织、染、检测及服装加工设备,形成1500万米精纺呢绒和60万吨高档西服的生产能力,拥有3000多个花色品种,着力创造国际品牌。全公司1万人,供销、技术和管理人员占50%,形成哑铃型结构。目前,全市被评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4家,绝大部分是乡镇企业。市民营科技企业协会已有80多个成员单位。全市有大中专院校7所,职业学校和培训中心45所,各类科研机构143家,科技人才队伍6万余人,其中高级人才1万多人。

在经营方式上,从以产定销转为以销定产,由内向型转变为外向型。在短缺经济时代,只要能生产出产品,销售不成问题。正是抓住这个机遇,使乡镇企业迅速成长起来,积累了一定的资金。随着买方市场的出现,他们适时地转变经营观念,把眼睛盯着市场,做到按定单生产。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扩大出口,同国外一流公司建立了贸易、技术合作关系,并走出去到国外设厂,建立营销网络,使企业成为外向型企业。所以,他们根本不怕加入WTO,而是盼望加入WTO,这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商机,成为加入WTO的最大受益者。

在产权结构上,由乡村集体所有和家族所有转变为规范的股份制,实现了产权清晰,责权利一致和政企分开。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普遍建立了董事会,聘任了经营管理人员。这种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乡镇企业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改造,赋予了新的活力。一部分职工有了自己的股权,他们不仅可以从企业领到工资,还可以凭股本分到红利。一些乡、村政权也可以凭借股权分取红利,用于集体事业开支,免去了对农民的“三提五统”收费。这种企业制度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与国际上通行的公司制基本接轨,无怪乎有一位乡镇企业的首席执行官(CEO)讲,“我们是国际性集团公司,不是乡镇企业”。

在融资渠道上,已从集体和农民个人出资及银行贷款为主,转变为从股票市场直接融资为主。这就形成了一种资本集聚机制。只要是有市场、有技术的建设项目,就可以迅速地从市场上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能够使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出现爆发式增长。尽管近几年受宏观上需求不足的制约,但全市工业投资额每年仍达几十亿元,民间投资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高强度的投资必然带来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江阴乡镇企业的崛起,带动了全市经济的发展。2000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达328亿元,人均28522元,用现行市场汇率计算,相当于3500美元。全市已率先实现了农村工业化的历史进程。这是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依靠农民自己的积累实现的工业化。江阴农民走过的道路,是9亿中国农民必然要走的道路,也是未来半个世纪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所在。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