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记者在河北省高碑店市采访时听说,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2001年8月曾对高碑店市委结合贯彻落实“三个代表”、巩固延伸“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成果而开展的“三项教育”(民主与法制、权利与义务、发展与稳定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进行过调研。郑新立同志对当地围绕首都经济圈制定自身发展战略的做法很感兴趣,同时对北京周边地区如何融入首都经济圈,搭上城市化的快车,也有着深入的思考。日前,记者带着这次在高碑店采访时所想到的一些相关问题,走访了郑新立副主任。
记者(以下简称“记”):高碑店市开展三项教育活动,其最终目的是发展城市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也就是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高碑店市委书记李老铁提出,高碑店要打“京”牌、唱“京”戏,建设京郊型经济,把高碑店市建成北京的卫星城。您如何看待像高碑店市这样的北京周边地区,建设京郊型经济和建成北京卫星城的提法和做法?
郑新立(以下简称“郑”):高碑店市提出要建立京郊型经济,这非常好。高碑店的经济发展应当全面融入首都经济圈,高碑店有这个优势。我们在南方看到,上海往西一直辐射到南京,往南一直辐射到浙江,围绕着上海一带非常繁华。广东围绕广州、深圳这两个大城市.辐射东莞、佛山、顺德、中山、珠海.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密集的工业带。北京有环渤海经济区,作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北京这几年发展很快,增长速度在10%以上,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名列前茅。他们抓住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工业园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另外,举办奥运会、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有两三千亿元的资金注入。首都北京在最近十几年发展、膨胀速度是很快的。作为高碑店,离北京这么近,一定要全面融入到这个经济圈里去,乘上北京发展的高速列车,带着高碑店实现现代化,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选择。
记:的确如您所说,中国的几个三角洲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还有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非常引人注目,长江经济论坛先后在上海、杭州举行。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龙头,北京不仅是特大城市,而且是首都,它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可以更大、更强。您认为高碑店市怎样着手建立京郊型经济和北京卫星城呢?
郑:具体讲,首先可以建成北京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北京城市人口一千多万,每天食品的消费量非常大,但现在老百姓担心肉菜水果等不够安全,高碑店能不能搞一个品牌,比如“高碑店绿色食品”。高碑店特产豆腐丝很有名,还有特色蔬菜、水果。高碑店敢不敢、能不能做到标准化生产的品牌食品,向消费者承诺完全可以放心食用,以此占领首都食品市场。
其次,可以建成北京建筑业劳动力或其他方面的劳动力培训和供应基地。高碑店现有五万多建筑工人活跃在北京建筑市场,可以办一个建筑职业培训学校,把那些小学毕业、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的人员集中起来,学半年或一年,学后成为有各种技能的建筑工人,这样就可以进入北京建筑市场。江苏南通搞了一个电焊工培训基地,电焊工专门供应上海、南通造船厂。造船的焊接技术是最重要的技术,造船厂需要电焊工就去南通要,南通成了全国造船工业技术工人的重要输出基地。山东平度市,办电子职业学校,办得非常好,现在这个市已成为青岛市生产家电、电子产品熟练劳动力输出基地。由于他们经过专业培训,进厂就能上岗,而且干得非常好。高碑店可以瞄准北京的劳务市场,不光是建筑市场,还有其他许多方面需要劳动力,可以做一些调查,有针对性有目标地建几所职业学校,培养这些方面的人才,加速本市劳动力的转移和输出。
再次,可以建成首都工业的扩散基地。现在北京已经有一机床、化建、首钢等转移到高碑店去。高碑店可以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搞好工业园区,工业园区里边要包括完善的服务、优美的环境,收费又比较公道。还可以到北京准备拆迁的工厂去做工作,吸引人家来办厂,引进一些工业项目到高碑店来。
记:高碑店开发区原规划面积比较小,只有5平方公里,已经不能适应发展需要,他们正准备扩建到10平方公里。我在开发区看到,目前已有娃哈哈饮料(高碑店)有限公司、长城皮卡公司等著名企业入驻开发区。据市里同志讲,他们从产业、管理职能、规划“三个定位”入手,建立、完善以高科技、外向型为主导的产业体系,逐步扩大开发区管理权限,完善和细化开发区规划,已经形成汽车、娃哈哈、博纳、白沟、铸造五大工业园区。
郑:日本东京经济圈集中了全国2/3的产业。相比之下,像北京这样一个技术、资本和工业密集的城市,现在看来与周边地区落差太大了:往北京一看,工业这么发达;往周围一看还是比较落后的农村。首都往东的有些市县已经觉悟了,廊坊就抓得很紧。廊坊除了工业以外,还搞了一个大的教育基地,让北京一些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在那上学,成了北京的一个教育基地。廊坊抓住了这个机遇,投资很快就见效。北京工业往南扩散条件好,交通便利,又靠近市场,把北京的工业,特别是一部分重工业吸引到高碑店来,需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需要继续做很多工作。
记:您刚才提到的北京与周边地区落差很大的现象,有学者称之为“现代化陷阱”。他们认为,在中国,没有哪一个地区有京津地带这样优越的城市发展平台——无论是珠江三角洲还是长江三角洲,它们的政策、资源、人才、技术优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无法与京津比肩。由京津领衔的成立于1986年的环渤海经济区,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但是遗憾的是,近20年来,京津对于环渤海地区理应发挥的巨大拉动作用,比起上海之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广州之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还有一定差距。因此,也有人提出,京津一体化离不开河北省的发展,所以,要京、津、冀一体化。您觉得如何?
郑:你说得对。胡锦涛同志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城市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北京要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北京周边地区要融入首都经济圈。还可以做一做为首都人民休闲、旅游服好务的工作。比如,高碑店地价便宜、房价便宜,房价约800元/平方米,仅为北京三环路以内房价的1/lO,如果搞一个度假区、休闲旅游区,吸引他们来.环境搞得好一些,会很有吸引力,围绕旅游不光是建房子,还要搞一些生态游、农业游,吸引北京的学生在寒暑假到这里搞生态旅游,既增长知识,又了解了农业,一举两得。
保定、高碑店是北京的南大门,稳定很重要,要建成首都可靠的安全门户,关键还是抓发展。从高碑店所处的地理位置、农业条件、交通条件来讲,应当说是发展潜力很大。小平同志讲,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讲,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党确定把经济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中心,当前,要研究发展问题,围绕经济工作这个中心搞好党的建设,发挥党员作用,包括党支部建设,党的任务就是帮助农民致富,发展农村经济。一旦农民富起来,各种领域里的好多问题就可以解决了,所以核心问题在于发展。围绕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之有一个较大的变化。高碑店的农民年人均收入,现在已经达到3500元的水平,继续努力,搞好了可以赶上浙江有些地方。现在浙江农民年人均收入是5000多元,全省财政收入800亿。浙江这个地方我看走的是共同富裕的道路,农民收入有差距,但不是很大,实现了共同富裕。要赶上这些地方,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实干苦干,高碑店可以考虑找一些浙江的市县建立关系,吸引他们的资金到高碑店投入,搞龙头企业、产品开发。人家有资金有技术,你有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可以请他们来投资。现在估算浙江省有8000多亿元社会资金,需要到浙江省以外的地方寻求投资机会。比如江西,去年江西全省投资的一半来自于浙江。我感到高碑店条件非常好,既可以吸引首都的一些企业搬迁进来,又可以创造条件吸引浙江、福建、广东的投资者。浙江人在北京郊区搞了个“浙江村”,由于治安问题被封掉了,可人家又跑到其他地方继续搞浙江村。高碑店可否搞个“浙江村”,提供各种条件和服务,请浙江人来投资。通过这种方式,把观念、资金、技术、人才引进来,这会给高碑店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